如何才能让居民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捷与温度?
今年是上海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一年,智慧社区作为“城市大脑的神经元”,既是社会治理、居民自治和共治的基本单元,也是居民感受“智慧城市”便捷与温度的最好载体。那么,智慧社区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如何完善社区治理与服务的长效处置机制?
在今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汪胜洋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创新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助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提案。
汪胜洋指出,目前智慧社区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从调研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1.老旧社区智慧化升级改造资金问题,商品化小区改造资金问题需要创新模式。
2.智慧社区建设如何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共治的积极性和实际参与度。
3.智慧社区长期运营维护需要不断投入,其持续运营模式尚在探索中。
汪胜洋认为,上海市普陀区的长寿街道音乐广场智慧社区建设,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该小区建设资金来源是在市场运作模式下推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在音乐广场智慧社区建设中,业主从意见征询、方案论证到大会表决全程参与,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上完成“自主治理”。
对此,汪胜洋在提案中建议通过多方资本参与,利用“智慧社区”的信息资源解决建设和运营资金问题。政府可通过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按年支付;或者由企业负责运营,街道社区配合协调相关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社会化服务,企业享有收益,解决前期投入成本;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市场化和规模化运作获得持续盈利能力,通过生活服务线上线下整合、家庭定制服务、物业增值服务和金融服务等途径来实现增值收入。
汪胜洋认为,社区治理与服务机制是智慧社区运营的关键,建议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建立政府基层和社会力量联合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机制,充分利用好物业管理公司的处置资源、服务生态圈的专业化服务资源,探索市场价值调节机制,实现智慧社区的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