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上“两个先行”的新征程,面对杭州城市规划赋予的新使命,余杭发展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安全是基石,生态是底色,文化是根脉。
故而,作为区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后开工的首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于余杭而言,绝不仅仅是将防洪标准从“100年一遇”提高至“200年一遇”而已。
水,滋养生命、孕育文明。苕溪,是余杭人民的母亲河,是良渚文明的滥觞地。
浩荡三百里,纵横几千年,流淌不息的苕溪滋润了两岸土地,良渚先民造堤筑城、秦设郡立县、隋开凿运河……深厚的文明在此孕育,灿烂的文化在此创造,如同一幅厚重的历史长卷。现如今,它正见证“创新活力之城的新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生态文明之都的新中心”“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的崛起。
苕溪也曾桀骜不驯,洪涝频发。据史料不完全记载,自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余杭共遇自然灾害247次,其中洪涝达179次。从古自今,历代先民用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使远古之时原本不宜农耕的滩涂湿地,嬗变为肥沃的耕地、富饶的平原。
一部浩浩荡荡的苕溪历史,就是一曲战天斗地的治水长歌。
西险大塘,正是其中最嘹亮的音符。旧志多有记载:“汇万山之水于一溪,下关杭嘉湖三郡田庐性命。”新中国成立后,广泛发动群众兴修水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苕溪综合治理进入高潮,先后改建南、北湖滞洪区,并高标准重建西险大塘,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能力。
正是有了西险大塘,苕溪才成为一条利民之河、安澜之河,大塘以东区域才从洪水泛滥、冲刷的支离破碎中解脱出来,才有了如今的余杭、杭州,乃至整个杭嘉湖平原的安宁和繁华。
在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的新征程上,西险大塘也亟需扛起新的使命。
城市安全要守护,生态理念要践行,历史文化要践行,这些都要一起统筹考量。我们不仅要从保障城市防洪防汛安全的角度来推动工程建设,更应从传承历史文化的高度,精心“雕琢”沿线景观,充分挖掘苕溪历史文化生态等价值,让老百姓在每一段堤塘都能近距离体验、感受苕溪,真正把西险大塘打造成一条防洪排涝安全带、历史人文展示带、滨水风情休闲带、绿色生态示范带。
悠悠岁月,难掩苕溪风采。孜孜以求,再谱水利新篇。相信在未来,在西险大塘的守护陪伴下,苕溪两岸的余杭人民必将高举先贤的火炬,赓续历史的文脉,向着杭州城市新中心、“两个先行”排头兵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行。正如苕溪之水,勇往直前,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