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需要好人精神,新时代文明实践需要注入“好人力量”。近年来,博望区加大挖掘先进典型的力度,常态化开展寻找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活动,建立好人库,发现并推报出一批典型性和时代感的先进典型。截至目前,博望区涌现出9名“中国好人”(其中一组为1户3人),8名“安徽好人”,45名“马鞍山好人”。
博望用“美的眼睛”挖掘身边好人,广泛培育选树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持续在广大群众中弘扬好人精神,凝聚道德力量,形成了培育、挖掘、树立道德典型的长效选树机制,让优秀典型如源头活水般不断涌现。
8月酷暑,丹阳街上的环卫工结束忙碌后,走进盲人娄开胜的按摩店里,或吹吹空调凉一会,或喝口冰凉的矿泉水降降温,唠上几句家常,纳凉驿站里温馨又忙碌。
说到娄开胜,最近他的事迹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中。娄开胜——一位生下来就被打上“盲人”烙印的“80后”,身处黑暗却心向阳光。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外出学习盲文和推拿技术,并开了一家盲人推拿培训中心。“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政府帮助了我,我也要回报社会。”娄开胜说。从接受帮助到回报社会,娄开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力量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自2015年开始,连续八年,娄开胜夫妇免费为环卫工提供冰饮;每年春节,提上牛奶等物品慰问养老院里的孤寡老人;疫情防控期间,他送盒饭至防控一线……2019年5月,娄开胜入选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今年3月,他又加入了志愿服务队,和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助困、助残、助学、助老。
在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的回信时,娄开胜激动地说:“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会把善事一直做下去。只要店开一天,就会发挥‘中国好人’的力量,传递正能量。”
和娄开胜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自幼在新市镇来龙村长大的徐木松,在农村长大的他,特别能明白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所以从步入社会以来,他每年都会以志愿者的身份帮助别人。
“做志愿能帮助需要的人,让我感到很开心,也很快乐,让我发现了自己应有的价值,志愿者我也会一直做下去。”徐木松说道。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徐木松从2008年至今,参与过汶川地震的物资筹备以及区内防汛救灾、森林防火等各类救援。在疫情防控期间,徐木松自发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白天下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定期到各个学校和隔离点做消杀、消毒工作,维持核酸采样工作现场秩序,夜里在防控查验点协助摸排外地返乡人员等。平时,徐木松还会给大家普及防拐防骗、防溺水的知识,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事情他都会去做。对徐木松而言,忙碌成为了他的生活状态。但正是这忙碌,让他把自己的爱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帮助着无数有需要的人,也正是这忙碌,让他实现了自我价值,让他觉得光荣而崇高。
今年他被评为“马鞍山好人”,面对荣誉,他说:“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帮助别人,完善自我,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我会为社会多做一点自己的贡献。”
从普通人的不平凡中寻找突破点,从基层的善举中选拔出许多道德品质优秀、事迹感人至深的模范典型。近年来,博望区通过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先进典型,在熟悉的人群中推选先进典型,通过大量选树百姓身边的平民英雄,让老百姓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区委、区政府出台各项关爱激励政策、实施各项礼遇措施,开展慰问好人活动,让好人更“好”。
区文明办推动“好人行”系列宣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创新,设立“好人长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把身边好人的先进典型事迹广为传播,形成学习、关爱、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一位好人,就是一盏明灯,引领大家文明向善奋力前行;一位模范,就是一棵大树,把榜样的力量深植博望大地。如今,在博望这片温暖有爱的土地上,善行如潮,好人辈出。中国好人、安徽好人、马鞍山好人,还有更多不知姓名的“博望好人”,每一位“好人”用朴实无华的爱温暖着博望,吸引着更多的人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推动全区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为加快建设“四区一级”新博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