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柯桥区妇幼保健院上演了一场“熊猫血”暖心救援,让刚刚出生20分钟,因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小黄人”转危为安。
原来,这天,今年36岁的小萍(化名)在区妇保院诞下了她的第二个宝宝,这本应该是一个全家欢庆的时刻,但由于小萍是罕见的RH阴性血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熊猫血”,宝宝生后仅20分钟,即出现了皮肤黄染,还伴随着贫血和呼吸困难的危急症状。“我们高度怀疑发生了溶血,立刻将宝宝转入了新生儿监护病房。”新生儿科医师徐佳玲回忆道。
果然,在完善了相关检查之后,宝宝被诊断为:新生儿RH溶血病。其肝功能中总胆红素达每升176.26μmol,每升血红蛋白值91g,仅仅只有正常新生婴儿的一半左右。“这意味着孩子发生了严重溶血,极有可能导致水肿、胆红素脑病,心衰甚至死亡,可谓命悬一线。”徐佳玲表示。危机时刻,新生儿科主任王英英决定立即为宝宝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与此同时,与输血科紧急联系,从绍兴及杭州两地调来了珍贵的“熊猫血”红细胞和血浆。
当晚零点55分,换血开始。给新生儿“换血”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简单说,就是医护人员一边从患儿的动脉抽出发生了溶血的血液,一边从其周围静脉同步输入新鲜的血液。换血量要达到患儿全部血容量的2倍。同时,换血的速度也要拿捏的恰到好处:太快,患儿体温会下降,导致心律异常,引起心衰、心跳骤停、休克等情况;太慢,新鲜血液易被外部环境污染,引起交叉感染,抽出的血会凝血堵管,影响“换血”疗效。最终,历经1小时55分钟,该院新生儿科医护团队成功完成了这次“全身大换血”,守护了宝宝的生命与健康。目前,经医护人员连续多日的精心照料,宝宝各项指标平稳,已健康出院,且未发生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
据产科主任吴朝勇解释,RH血型不合溶血病,又叫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症,是指由血型抗体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它是由母婴血型不合所致,即母亲血液中的抗体进入新生儿体内,发生免疫反应,破坏新生儿红细胞,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且发病早、进展迅速,严重者可致核黄疸。吴朝勇建议,RH阴性母亲在孕前一定要做好相关咨询与评估,其他血型的女性也要提防溶血,生孩子前检查母婴血型合不合,及早预防和早期干预。
此外,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症状,多数会随着时间逐渐消退,但若是如小萍的宝宝般,是因新生儿溶血症而引起的黄疸,若是救治不及时,则可能出现神经组织的永久性损伤,造成智力、运动等方面的障碍,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宝爸宝妈们也要加强对黄疸的认识,密切监测,及时辨识引起黄疸的原因,积极对因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