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已成为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的目标愿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一地六县”工业互联网化提升为特色,驱动制造业不断做大规模、提升发展能级。我市因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获2021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励。
政策扶持 培育标杆示范企业
机器人挥舞着“手臂”灵巧地上下料,MES系统实现生产全自动操作……走进位于高新区的科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节能汽车涡轮增压系统零部件智能工厂,其环环相扣的智能化系统让人眼前一亮。
“企业‘智改数转’实现了在员工数量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生产效率提升28%,人均产值从原来的50多万元,提升到60多万元,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30%,产品不良品率和成本均降低了20%的好局面。”公司首席信息官胡建中坦言,“智改数转”让企业省心又省力。
像科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这样因“智改数转”实现质效双提升的企业并非个例,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市将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作为夯实区域经济基础的首要任务,出台《关于实施工业经济跃升行动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的意见》《“十四五”溧阳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一揽子”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培育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政策措施,走出一条优质增量带动、存量优化支撑的智能制造和数字转型创新转型发展路子,为全力打造长三角高水平产业集群和“智改数转”产业创新生态注入澎湃力量。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创建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12家,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6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创新型企业总量、规模和质效位居常州市前列。
把脉问诊 解决企业转型痛点
企业“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是“智改数转”的卡壳问题。
企业的难点,就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市启动“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服务,建设市级诊断服务管理平台,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团为企业“把脉问诊”,根据企业的数字化所处阶段、瓶颈问题、转型需求,形成“一企一策”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和顶层规划方案,为企业“智改数转”明确路径和方向,消除顾虑。
连日来,专家团前往我市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调研。德龙集团宝润钢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开心地说:“我们企业一直有将不锈钢热轧车间升级为智能车间的打算,但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专家及时、专业的诊断让我们对工厂建设和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据了解,专家团队将持续服务企业,实时跟进企业后续项目建设情况,定期开展辅导培训,为企业推荐一些低成本的“智改数转”方案。
市工信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将针对优势产业和细分行业开展深层次、广范围诊断服务,帮助企业加速驶入高智能的“数字化发展”新赛道,为实体经济稳步发展保驾护航。预计2024年实现全市工业企业需诊尽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智改数转”。
深度融合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政府补一点、服务商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联合激励机制,助推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上云上平台”,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记者走进嘉士伯天目湖啤酒(江苏)有限公司智能车间,看到1800平方米的场地里仅有4个操作工。“全自动控制系统按设定程序进行自动运行,并能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浓度等参数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生产场景的呈现,得益于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对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了优化更新。
为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我市还依托江苏省溧阳高新区、溧阳经开区、苏皖合作示范区社渚先导区等重点板块,建立智慧园区,全面高效地服务传统企业,打造良性循环的数字化生态。
下一步,我市将以工业强市为支撑,提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升级,发展壮大“2+2+X”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产业结构优、“智改数转”广的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长三角制造业生态创新示范区,为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力打造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和“强富美高”新江苏“溧阳样板”提供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