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始终聚焦“五有”“全覆盖”要求,按照全市工作部署,抓推进抓落实,经过三年多的努力,逐步实现了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
当前,静安区着眼功能规划,正在街镇和居民区全力打造“信访遗留问题动态清零、应就业未就业动态清零、生活困难动态清零”的“三基”服务站,着力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从“有形”向“有效”突破。
开展建章立制,着重“强能力”
加强组织领导。静安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始终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累计召开会议15次,研究部署、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举全区之力推进落实相关工作。
目前,静安区共组建区级服务中心1个、街镇服务站14个、居民区服务站255个,建立起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区、街镇、居民区具体落实的立体化三级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了全区层面的“有形”覆盖。
建立工作机制。制定《静安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与工作规范》《静安区居民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指南》等文件,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内部管理制度20余项,梳理工作流程图28项,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区级服务中心与各街(镇)对口联络制度,中心每个工作人员包干联系一个街(镇),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实现联络常态化、沟通制度化、服务精准化,进一步提升基层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加强考核督办。将退役军人工作纳入全区机关部门绩效考核、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双拥模范城创建等考核指标,列出清单,细化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加强队伍建设,凝心“聚合力”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每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增设副主任1名(事业编制),专职负责退役军人工作。各街(镇)服务站根据服务对象人数另外给予编外人员聘用额度。
目前,街(镇)服务站到位人员49人,居民区服务站到位人员509人。引导优秀退役军人进入基层“两委”工作,通过换届改选,30名退役军人当选“兵支书”“兵主任”。组建255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员队伍在每个居民区坐班开展工作,在政治引领、矛盾调处、创业就业、困难帮扶和双拥共建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吸纳凝聚辖区内退役军人、优抚对象、军休干部等加入志愿者队伍,如“老益壮”医疗队、红色宣讲团等,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明劝导、疫情防控、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逐步实现全域覆盖、管理规范、组织有序的志愿服务网络,构建“一社区一队伍、一地域一品牌”的志愿服务格局。
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添助力”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各街(镇)服务站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根据站点数量及退役军人人数核定经费额度,由区财政下达专项经费用于开展退役军人工作。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层面,整合各类活动和项目,尽可能将经费下沉至各街(镇),统筹使用。
结合工作职责制定经费使用办法,将走访慰问、红色教育、志愿服务、困难帮扶、氛围营造等纳入其中,明确列支范围及标准,确保经费使用依法合规。积极鼓励各居民区在年度经费中列支退役军人工作经费。
突出特色建设,多元“增活力”
各街(镇)服务站依据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或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落实服务场地,或与生活服务中心等场所融合,拓展活动场地。试点在部分居民区服务站集中投入经费,规范场所设置、服务内容和运行管理,打造“一街镇一特色”的“退役军人之家”。
如芷江西路街道永太居民区以“红船精神”、新赵家宅居民区以“长征精神”、三兴大楼居民区以展示《社区退役军人事务地图》及老物件等为主题的服务阵地。
强化服务保障,奋进“提效力”
区级服务中心已承接科室业务33项,基本涵盖了面向对象的所有事项办理和日常服务管理内容。街镇和居民区服务站倡导跨前服务,实现“诉求有回应、问题能解决”。如南京西路街道服务站的“潘老师们”不远千里,从上海到扬州,为退役军人寻找档案,赢得了退役军人的称赞。
注重挖掘延伸,优势互补,实现服务站与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如静安寺街道景华居民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借助辖区“蔡元培故居”这一红色资源,与上海警备区、光明集团、绿之梦幼儿园等开展联建共建,为退役军人提供多元化服务,有效弥补了站点资源有限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