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东莞市 > 图片新闻
知名学府加速涌入松山湖,“高校经济”如何赋能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22-08-11  来源: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发布开发区: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层次人才加速向松山湖聚集,大量年轻人把松山湖当做精彩人生的起跑点,无数个科技梦、创业梦在这里拔节生长,松山湖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梦工场”。

知名学府加速涌入松山湖,“高校经济”如何赋能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种子”,何以在松山湖健康“发芽”?近日,来自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的全国高校校媒精英特训营大学生记者徐昌昊和孙小钧,通过实地走访大装置、大平台、大企业,与园区科研人员、创业者进行对话,深入感受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生态,希望在松山湖青年人才的故事中,探索出真正的答案。

  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1年来,东莞松山湖从一片荒芜之地跃升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由“园”到“城”的进阶之路中,城市也吸引了来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一批一流高校院所及研究院加入,“高校经济”赋能科技制造成了常态。

  2021年,在松山湖建园20周年“改革、创新、再出发”大会上,松山湖与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代表,共同签署《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框架协议》,通过签订战略框架协议,进一步聚集国内一流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在校地合作、产学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多层面深化协作。

  “高校经济”正成为松山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全新助燃剂,一场人才输送与产学研创的“大战”,正在松山湖科学城全面上演。

  夏日午后,实验室里,吕天一正和学生安装新购进的大型器材,背后衣襟被汗水勾出一湾深蓝。

  作为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在读生,这位东北小伙扎根东南沿海,在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开展生物可降解材料研发工作。缘何选择松山湖?吕天一坦言:“作为工程博士,我需要基于基础研究更多地解决材料产业化中核心技术问题。大湾区是我国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兼具科研、创业、创新的好环境,有助于我一边做学术科研,一边将产业落地。”

  在吕天一看来,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清华东莞创新中心不仅是科研平台,囊括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医疗等方向的10多个实验室,还提供创业投资及各种产业化的指导,校企资源丰富,能促成多学科交叉的项目合作。

  “因为技术对口,广东当地的一家新材料公司依托创新中心,很快就与我们达成合作关系。”疫情以来,卫生健康高分子材料的市场需求井喷,吕天一所在的实验室正针对企业产品开展技术革新,此外,治理塑料污染的生物降解材料也进入投产。

  如何通过名校科创人才,驱动本地高校学生发展?吕天一技术团队是一处缩影:“通过名校研究生计划等便利政策,有两名在东莞读书的研究生通过联合培养方式加入实验室工作。表现优异且有意向者在毕业后可以留在中心继续研究工作。”

  在松山湖,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院源源不断涌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正立于潮头。在这里,不同于清华在化工材料见长,华科的产研人才专攻智能制造领域。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创新团队就在东莞松山湖采用自主研发的HUSTER-68无人艇和无人机,成功完成了机艇协同运动起降。这标志着我国无人艇团队的技术再上新台阶,也让东莞走进更多高校学子的视野,严冰就是其中一位。

  用半年时间在华科学完专业课程后,2020年,严冰在内的5位同学跟随导师来到东莞,对无人系统开展精细化研究。他分享:“这里的科研资源充足,无人机试飞场地大,各类想法更易实现,研究生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学生公寓,还报销往返学校的路费,大大解决了生活问题。”

  感召于优渥的发展资源和人才政策,对于吕天一、严冰等一批高校在读人才,来到东莞、留在松山湖,成为毕业后的一种重要选择。

  这个夏天,一场为年轻人打开硬科技创业大门的夏令营,正在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如火如荼进行。在XbotPark科创训练营,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练习生”走进真实的创业场景,完成脚踏实地的硬件产品定义。

  “研究生与本科生,是我们发展高校经济最扎实的群众基础。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成长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作为基地创始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大疆董事长李泽湘这样说。

  为何聚焦“硬科技”?李泽湘指出,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虽然近十年来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创业领域大多偏向教育、文娱与零售业,硬科技方向相对较少。

  在他看来,国家也十分重视相关问题,从1991年至今,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了169个国家级高新区,而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也有百余个。为贯彻“十四五”规划,科技部与教育部更提出探索“学科+创新+产业”的创新模式,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基础,开展未来科技产业园建设试点。国家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若说年轻人是种子,那么李泽湘就是松山湖人才引进中的大树。从基地创立2014年至今,李泽湘见证并参与了无数年轻的创业孵化实践,60多家硬科技创业公司从这里走出,其中15%已成长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更重要的是,许多创业公司从大学生创业团队成长而来。”

  “创业,最要紧是好玩。”科创训练营衣食住行全包,还分为冬、夏令营,更好地帮助对硬科技怀有热情的年轻人。如今,通过层层选拔的学员,已组建起早期创业团队,正经历为期3周的创业体验计划和6周的创业实战计划,而通过训练营入孵的团队将获得50万启动资金,并享受长期的人才输送通道和供应链资源,让好苗子在玩中学、学中创。

  2020年,从英国硕士毕业后,陈晓雪回国来到东莞找了一份工作。“我选择了广东,了解到松山湖有就业机会,就来试试。自然环境好美,是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

  如今的陈晓雪,常在东莞新八景之一的“松湖烟雨”跑步骑行。但2年前,她未曾想到,兜兜转转,自己能在东莞找到“娘家”——这位华科本科毕业生,最后入职了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从事金融类股权投资工作。在她眼中,受益于工作,自己与母校的联系紧密,“我们的院长是华科的教授,会把很多孕育于校园的学科创新创业项目带来进行成果转化。”

  陈晓雪口中的“院长”,正是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张国军,2008年,他被华科派到松山湖,参与研究院筹建,他希望“在这里打造一个小环境,成为科研与产业之间的粘合剂、孵化器、加速器”。

  张国军总用“苹果论”通俗解读这份事业——很多高校科研成果像“青苹果”,好看不好吃;企业希望得到“红苹果”,创造经济效益;而政府需要形成产业,变成“苹果树”。如此,除却激励政策、科研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创立成果转化的环境成为关键一环。

  入职2年来,陈晓雪发挥金融专业所长,主导了2个创业项目的种子轮天使投资,“我接触到年轻的85后创业团队,也见证了不少学生转变为创业人,他们快速地成长和对事业由内而外的热情深深触动了我。”

  相较于陈晓雪这颗“新螺丝钉”,陈德卫已是创投行业的老前辈。作为广东清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亲身经历了清华东莞创新中心从无到有,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日渐热闹,大学生人才纷至沓来。在他看来:“随着更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自动化等领域人才集聚,曾仅仅被定义为制造业大市的东莞,还将催生出更多新型产业生态。”

  秉持这份信念,陈德卫周旋在不同场景与角色中,协助企业与政府沟通、与市场资源对接、与大企业联络、与高校科研机构互动。“虽然一天到晚都在忙活,但是陪伴早期项目历经市场的不看好和风吹雨打,最终落地长大,受到外界认可,获得更多资源链支持,我就有满满的职业幸福感。”

  广东清大同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伟雄介绍,在东莞市政府的支持和产业集群等优势下,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已成功“放大”2位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的科研成果,真正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

  如何在松山湖吸引高校科创力量?清华东莞创新中心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曾静介绍,中心逐渐摸索出三条路径:“常回家看看”,将母校创意创新创业资源引进东莞;“在外靠朋友”,东莞清华校友会成员相互引荐;“沙场秋点兵”,去年,清华校友三创大赛互联网与新媒体全球总决赛首次来到东莞举办。

  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实现由“园”到“城”的飞跃质变。随着一大批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不断汇聚,松山湖引才主体百花齐放,近20万就业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46%,这个“湾区新宝地”正对外凸显强劲“虹吸效应”,“学霸科学城”正成为这座城市的全新注脚。

上一条:海丰首个“消防服务站”揭牌成立 开拓消防安全宣传新阵地
下一条:重庆江北区审计局开展港城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现状调查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