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变天了。天上的乌云快速聚集,将原本的烈阳遮蔽得严严实实,瞬间就飘下朵朵雪花,雪籽“噼里啪啦”敲打着车窗……这是2021年6月嘉定区医疗队结束在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白玉乡的“白内障”术前筛查工作,返回县城途中发生的一幕。
“在高原上,这6月的天就像娃娃的脸,多变着呢。”上海市第四批援青干部,久治县委常委、副县长徐凯感叹道,“上海援青干部‘上果洛’的第一课,就是适应高原气候,适应当地生活。”久治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全年无四季之分,气温低,严寒期长,年平均降水量居青海省之首。越疾苦越能磨砺出惊世美玉。植被稀少、缺氧严寒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藏族人民心中像雪莲花一般的“神山”年宝玉则,塑造了久治人民坚忍不拔的性格,更触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他们在苦寒高原上静静地期盼着。
直到12年前,一股从东方而来的暖风吹上了青藏高原,吹进了果洛久治。上海市嘉定区与果洛州久治县携手走过的12年,是久治经济发展最快、民生福祉改善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多、群众收入增长最明显的历史时期,两地也自此结下“嘉缘”。
“我终于看清我的儿子了!”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嘉定区始终把服务民生所需放在帮扶的重点位置。在经过一系列的走访和调查后发现,由于高原的强紫外线,以及当地老百姓对眼病的认识不深等原因,导致当地眼疾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
为此,历任援青干部与嘉定区合作交流办、嘉定区卫健委紧密联系,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上海嘉定·光明使者青海久治行”活动,为当地农牧民免费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截至目前,上海累计派出医务人员19批次250余人次,共筛查白内障患者近3500人次,开展眼科手术362人次,术后随访中,无一例手术失败或并发症,成功率100%。该项目被评为2020年度上海市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十大案例之一。
每年6月,“上海嘉定的曼巴(藏语,意思是“医生”)要来了!”是久治人民最翘首以盼的事情。嘉定医生的好口碑在老百姓口耳相传中声名远播,有些牧民甚至提前一天出发,赶路100多公里,只为能让嘉定医生看看自己的眼睛。
“我们来一次不容易,老百姓也一样。多做一台手术,多复明一个人,就会多一个幸福家庭。”“十上高原”的嘉定区中心医院眼科主任曹文捷介绍,嘉定区每年安排两批医疗专家上果洛,第一批在6月,主要负责对久治居民开展眼科疾病诊疗和手术前期筛查工作,第二批在8月,由各级医疗机构眼科专家、护师组成医疗队,经过两个月的筹备,为前期筛查的病人实施白内障手术。
“谢谢你们,我终于看清我的儿子了!”一位独眼残疾的老人在完成白内障手术后,紧紧拉住上海医生的手,用藏语激动地说。“这位老人的一只眼球因受伤摘除,另一只眼睛患有严重白内障,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永远失去光明。”曹文捷回忆,还有一位28岁的藏族女孩加毛同样令他印象深刻。加毛天生聋哑,几年前又因眼疾导致双目接近失明,与老父亲相依为命。“久治光明行”医疗队为她原本黯淡的人生,点亮了希望之光。揭开纱布的那一刻,光明不仅照进了加毛的眼睛,更照亮了她的未来。
如今,“久治光明行”这个“上海牌”公益活动已牢牢扎根在雪域高原。去年,还首次开展医疗诊疗送下乡活动,将眼科筛查延伸到白玉乡、索乎日麻乡,为牧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久治县人民医院的眼科也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桑昂措是该院唯一的眼科医生,她表示:“我要把上海的技术学会学精,服务自己的父老乡亲。”从学徒助手成长为专科医生,曹文捷是她学医道路上的领路人。“我们希望能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为当地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专科医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曹文捷说。
除了定期巡回医疗外,久治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来自上海专家的在线医疗服务。2017年,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的联影—嘉定区域影像中心将上海成熟的下级医院检查、上级医院诊断的模式推广至久治,成功联通久治县人民医院,为其提供24小时远程CT会诊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远程CT会诊2500余例。
2021年,在嘉定区卫健委的支持下,依靠现代信息技术5G+互联网的远程超声诊断系统在久治县医共体总院运行,该系统为青海省首套远程即时超声检查、诊断系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完成远程诊断之余,我们还通过微信群和线上会议的形式,与当地医生保持密切联系。根据当地的常见疾病、难症,我们还制作了相应课件供学习交流。”嘉定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梁凯轶介绍。久治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张秀兰曾到嘉定区中心医院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进修培训,再返回当地辐射带动更多医生,经过数年带教,当地放射科医生水平已有了较大提升。
启迪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孩子是发展的未来,也是久治未来振兴的关键所在。“教育的发展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一代代援青干部人才接续进行。”徐凯说。
3年来,嘉定区为当地改善教学条件,实施了上海援建六县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涉及加固改造教学楼、学生宿舍、风雨操场等,还为智青松多镇、索乎日麻乡等寄校教师建设周转房项目。教师周转房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他们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教育的关键还在于“人”。3年间,嘉定区共计选派3名优秀音体专业教师开展支教工作,为县民族中学开齐课程奠定基础的同时,还开展教师“传帮带”,每年选派3至4名教师赴上海市嘉定区各学校挂职学习,努力为当地留下可以持续“造血”的教师队伍。
“久治县民族中学的乐器非常齐全,硬件条件不比上海的学校差。”赵兴洲是嘉定区杨柳中学的一名教师,来到久治县民族中学后,他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孩子不仅有着极高的音乐领悟力,对音乐更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我要尽我最大所能帮助他们实现音乐梦。”
“横沥河欣赏我们轻盈舒展,远香湖赞扬我们悦耳婉转,汽车城希望我们飞得更远,教化城激励我们唱得更欢……”2021年11月21日,一首描绘嘉定城市图景的校园歌曲《跃动远香湖》及歌曲MV在多个音乐平台同步上线,不同的是,这首歌曲的唱腔和画面充满民族风情。这首歌是由久治县民族中学刚刚成立一个多月的学生合唱团在4000多米的高原上录制完成;创作者余珂,他既是嘉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也是时任久治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
“赵兴洲老师退休后,高原孩子们都还想上音乐课,于是我就接过了交接棒。”余珂看着这群孩子们,感慨万千。对于久治县民族中学的16名孩子而言,2020年11月21日这一天,永远值得纪念。他们第一次离开高原,在“梦行千里 乐在云巅 脱贫攻坚奔小康”嘉定区与对口支援地方交流演出中,登上了上海保利大剧院的舞台,演唱了民族中学首支汉语校歌——《神山的花园》。
同一片天空下,每个梦想都值得被看见。嘉定区连续两年开展“梦行千里 乐在云巅”音乐帮扶品牌建设,为每一个孩子插上展翅高飞的翅膀,联通了他们与大上海大平台之间的桥梁。3年来,嘉定区深入开展交流学习,嘉定区普通小学、绿地小学、外冈幼儿园、封浜小学、南翔小学等通过现场研讨教学、线上示范课堂为久治县各民族小学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结对帮扶。先后组织三批次共计58名优秀学生和14名老师赴上海“手拉手”夏令营活动,开展集科技体验、互动交流、红色感悟、乡村振兴、城市发展于一体的考察学习。
三江源走出一头致富牛
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命脉和根基。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久治县,降雨充沛、水草丰美,是久治牦牛、欧拉藏羊、河曲马的重要产地之一,是青海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过去,牧民在放牧时,常常要面对狼、秃鹫等野兽的侵扰,成年牦牛也都以原始的方式进行售卖,附加值不高,给牧民带来的收益有限。
“如何充分利用县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把产业价值发挥到极致,是我们援青干部始终在思考的。”徐凯介绍,高原牦牛浑身都是宝,首先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看似无用的“牛粪”。2019年底,上海援建、可年产5万吨级的青海天空牧业有机肥厂正式开业投产,这是久治县历史上第一家现代化企业。利用高效生产技术,对全县废弃的牛粪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生产出高品质有机肥,该厂把牛粪变“废”为“宝”,也为高原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同时,通过产业带动牧民和脱贫户提高家庭收入。该项目扶持脱贫户1653户6487人,户均增收约2390元。
为进一步壮大久治经济实力,加快生态产业进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绿色产业发展,上海援青加大久治特色牦牛产业扶持力度,打造了青南畜产品交易市场畜产品深加工项目,进一步提升牦牛附加价值,吸纳脱贫户就业,为老百姓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红利。
2021年7月,嘉定对口援建—青海久治高原文化体验馆正式开业。这个久治产品在上海的“家”占地210平方米,陈列着诱人的久治牦牛、神秘的藏香、实用的有机肥和滋补的虫草等特色产品,并将青海菜籽油、黑红枸杞、菊花茶等市民较为喜爱的商品作为主打产品,通过团购、门店零售、网上推广、线下体验试吃等方式,加大消费帮扶和文化赋能。
“过去,我们都要在展销会上才能接触到久治的优质产品,现在久治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常设阵地。”徐凯介绍,青海久治高原体验馆成功入选2021年上海市消费帮扶百县百品推荐名录。除体验馆外,在嘉定区迎园菜市场内也设置了青海久治消费帮扶站,走进了广大市民的日常采买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