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阵阵的盛夏清晨,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病房内,老人们在护工阿姨的帮助下梳洗整齐,或是躺在病床上,或是坐在轮椅上,等待着熟悉身影的到来……
早上8点刚过,安宁病房的查房开始了。
“冯医生,你快过来,秀秀要唱歌给你听。”冯丽丽医生还没跨进病房门,护工严阿姨迫不及待的声音就传了出来。
“今天又学会什么歌了?你看,我们来了很多听众,你要好好唱,声音要大点。”秀秀的病房是第一间,冯丽丽走进病房,双手拉住了这位年近八旬老人的手。
“是一首老歌——《映山红》,年轻的时候我就喜欢,这几天又听了几遍就熟悉了。”因为患有脑肿瘤,秀秀说话有些吃力,吐字也不太清晰,但一旁的冯丽丽医生却听得明明白白。
“太好了,这首歌我也会,我们一起唱好不好?”冯丽丽一边说,一边握起秀秀满是皱纹的手,“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歌声很快充满了整个病房,无论是躺在床上、坐在轮椅上的病人,还是查房的医生,或是旁侧的护工阿姨,都融入了歌声的海洋。
这位花白头发、专注唱歌的老人秀秀,是一位脑肿瘤晚期患者。生病前老太太性格开朗,可疾病让她情绪低落的同时,也使她丧失了部分语言功能。入院后,秀秀经常一个人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发呆。
“听秀秀的家属说她喜欢唱歌,我们是不是能找一些老歌放给她听,说不定会让她的心情变好。”一位社工的提议得到了冯丽丽的赞同,“这个主意不错,唱歌既能锻炼她的语言功能,又能愉悦心情,我每天查房就和她一起唱。”
从此后,冯丽丽的查房环节就多一项内容——唱歌。在歌声的感染下,从一个病人到一个病房,再到整个病区,这里几乎每个患者都成了“歌唱家”。
《东方红》是病区内患者最熟悉的曲目,“病区里住的老人大多年龄在六七十岁,《东方红》是他们脑海中青春记忆的凝结。因为疾病,他们之中很多人的短期记忆模糊了,但远期记忆却十分清晰,每当唱起这首歌,我们都会看到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闪动的泪水。”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工部主任吴冰说。
“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位插着胃管的老人。一次,护工阿姨跑来跟我说这位老人在哼歌,我赶过去坐在旁边仔细听,他哼唱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说到这里,吴冰顿了顿,平复了一下心情接着对记者说:“说话都困难的他,居然也被气氛所感染,跟着音乐哼唱起来。”
上半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程家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采取闭环管理。整整三个多月,医护人员们24小时守候在患者身边,确保医疗安全。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住院部每天都会传出歌声——《东方红》《我和我的祖国》《映山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7月初,当病房恢复常态化管理后,家属来到病房看望老人时,神采奕奕的他们让家属多少有些意外。
“病房闭环管理期间,我一直担心妈妈的身体和心情。一次和妈妈视频时,她告诉我每天都和病友、医生、护工阿姨们一起唱歌、晒太阳,心情变得明媚了许多。”一位住在安宁病房的老人的女儿说。
美好的音乐,绵柔细腻直驱心房。在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音乐和歌声更成为滋润心田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