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0年出生的,正巧迈入90后小区书记的阵营里,虽然是居委会里面年纪最轻的,但估计是看到我日渐上移的发际线吧,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叫我“珏哥”。
我刚到岗不久就遇上了这波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和同事们在居委会办公室里一直住到5月底。在近3个月的相处过程中,我和大家更像是朋友、家人、战友。
在我们的居委会里,有两个家长一般的前辈:再过3个月就要退休的章德明和还有1年就要退休的杨玲。疫情来了,他们丝毫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我们居委管辖范围内的古美公寓两栋大楼的所有事务。
公寓大楼特别高,那几天做核酸的时候,楼下的风吹得杨玲脑袋瓜嗡嗡地疼。第二天,她吃了散利痛,贴上伤筋药,依旧继续去大楼为居民分发抗原检测试剂盒。忙完了回到居委,看到章德明正在帮其他工作人员穿防护服准备上“阳”楼,杨玲便一头钻进厨房给大家炒了锅热饭吃,补充体力……他俩用几十年的工龄给我们这些晚辈做出了最好的榜样,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备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抗疫的决心。
回想最初,各项防疫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协助核酸采样、配送小区物资、为居民配药送菜、协调就医工作、解答困惑疑问、安抚不安心情……居委会的所有工作人员都非常努力,但我也意识到,我们毕竟人手有限,没有办法把4个小区的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于是,我就想着把平时在社区里很少露面的年轻人拉到志愿者行列之中,共同为社区出力。
事实上,对于我们这样的老社区来说,招募年轻的志愿者更是迫在眉睫。因为居民被封控在家,要求足不出户,所以很多环节比如信息发布、物资采购等都需要依靠网络,而我们社区里的楼组长大多是几十年的老住户,基本上是一些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他们不大会用手机,有些甚至没有智能手机。于是在进入封控管理的第二天,我们就开始组建新的楼道群,在每个楼栋里招募一名有爱心、有时间又乐于奉献的年轻人,协助原来的楼组长一起管理楼栋。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这些新老组合,从刚开始的慢慢磨合,到后期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配合起来了。那段时间,我常常能看到楼栋群内的志愿者主动关怀年迈的邻居,“阿婆,你家菜还够吗?要不要安排一点新鲜的”?“叔叔,你要配的药我帮你发给居委登记了,你在家等着就可以了”。看到居民群里互助互爱的感人瞬间,看到他们穿着防护服穿梭在太阳底下,大家不禁对这些志愿者竖起了大拇指。年轻人超乎想象的耐心与热情,让老一辈邻居刮目相看,也让我坚信,这件事做对了。
我相信,哪怕疫情结束之后,我们这些青年志愿者一定会十分珍惜这段记忆,怀念一起抗疫的“光荣岁月”,也因为这次的集结,大家之间增加了凝聚力,也愿意继续为社区的日常生活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