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申报创建和遴选工作进入拟创建名单公示阶段,并已顺利完成公示。在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拟创建名单中,江苏全省仅两家,我区赫然在列。
让天更蓝,让水更清。如何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身边环境质量的提高,我区提出了完整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的六合方案,并把之作为年度硬任务加以推进。
生态循环农业走上绿色发展“大舞台”
滁河孔家湾所在龙池街道朱营村内,龙池鲫鱼核心示范养殖基地707亩水面共分综合服务、生态养殖、湿地净化3个功能区,计划利用5年时间改造标准化池塘、进水净化、尾水净化、种苗繁育等养殖净化区,让龙池鲫鱼“饮用水”装上“前置过滤器”、“排水”用上专用处理池,生长在绿色的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和伊乐藻等沉水植物环境中,六合发展“龙池鲫鱼”的这一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绿色愿景已然实现。
近年来,我区持续推进高标准鱼池建设,今年主要推进以淡水池塘原位修复集成技术为主的高标准鱼塘建设,力求通过现代化养殖技术手段在项目区域实现养殖用水循环利用或池塘尾水达标排放。“按照发展趋势,到今年底前,全区养殖区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基本实现尾水改造全覆盖;单体100亩以下、50亩以上的养殖池塘也将逐步推进高标准鱼塘建设。”区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科负责人表示。
持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从十多年前省农科院六合现代循环农业基地通过种养加一体化循环农业系统模式实践开始。今年以来,我区创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园区发展体系,引进重大项目20个以上,总投资额达10亿元,龙池、程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区创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1个。
耕地保护让绿色发展“底气十足”
粮安天下,地为根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以‘精、调、改、替、轮’为路径,我区持续建立部省市区级化肥减量示范区共计35020亩,示范带动全区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今年,我区将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5万亩,带动全区化肥使用总量较2020年削减1.3%以上。”区耕保站负责人介绍。
“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据了解,我区今年计划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并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缓释肥”、追肥应用无人机定量施肥试验示范;在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种肥同播+缓释肥”技术;在蔬菜生产上推广应用“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全方面护住农业发展根基。农业领域,全区正推动有机无机肥结合、人工与机械施肥结合、灌溉与施肥耦合,打通“污染源”向“营养源”和“绿色菜园”转变的通道,多途径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生产绿色、有机、健康、多样化的食品,离不开标准化农业种植模式,首先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始。自2012年至2021年,我区10年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入库建设规模59.68万亩。“3年内,我区还将新增高标准农田6万亩,到2024年底,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将达65万亩以上、占耕地面积80%。”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负责人透露。
资源保护和废弃物治理并重
告别传统猪场“脏、乱、臭”印象,位于冶山街道的南京市六合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场配备了四季恒温、新风除臭系统,粪便还能资源化利用,基地周边水体一片清澈。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置。我区发展生态绿色畜牧产业,实现规模养殖场治理率100%,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9.5%以上。推进秸秆肥料化、能源化等多形式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完善以网点回收、企业处置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体系,废旧农膜回收率96%以上。建成1个区级收贮中心、若干个基层收集点组成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回收率达80%,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同时,我区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全面规范垃圾分拣站、生化处理站、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站点,按照“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