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苏州才有为,常来常熟最倾心”。近年来,常熟市委、市政府围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以平台为媒拓展引才聚智新渠道,以产业为导突出强链补链增优势,以人才为本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持续做好“聚、用、留”文章,根植于“江南福地”的人才高地正加快崛起。
引育紧缺人才
推动产业升级
以紧缺型人才项目来赋能传统产业强链补链,能够优化结构、提高附加值,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打牢基础。
国家级人才企业贝塔科技通过打造柔性供应链平台,为服装企业提供“小单快返”产线支持,解决了传统制造商的库存问题,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常熟市级人才企业英特模提供的汽车研发类测试、设备集成、工程服务等,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便利,尤其是二期上线的新能源汽车测试服务,有效助力了氢能产业发展。
近年来,铼赛智能、罗伯泰克、集萃智能液晶等众多人才企业,通过产业合作、技术服务等方式赋能传统产业,有效推动产才融合、产业转型。为服务企业转型,常熟还重点引进工程序列的专业技术人才2000人,并根据新职业、新工种需求开展项目制培训,补充适应“智改数转”新要求的操作型技能人才超1万人。
深化双招双引
布局新兴产业
常熟持续深化“双招双引”,开展科技招商,集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要素资源,重点扶持资质较优的初创期项目、前景较好的孵化器毕业项目和爆发力较强的产业化初期项目,实现了产业成长的有序规划和产业阶段的梯次布局。
常熟在氢燃料电池产业,重点布局了重塑、治臻、奕森等人才项目;在智能座舱产业,引进了一径科技、镭亚电子、紫荆桃李等人才项目,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和研发力量,为汽车零部件产业提档升级有效赋能;在高端装备产业,培育了京创、艾科瑞思、芯慧联、匠岭等人才企业,从装备制造角度切入第三代半导体市场,缓解了半导体装备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围绕“苏州·中国声谷”建设,引进了曹文武、杨军、徐红星等国内外顶尖研发团队加盟,实现声学产业从无到有聚变发展。
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670人,98.5%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中,27.6%的瞪羚企业和87.5%的“独角兽”企业由领军人才创办,人才企业占高成长性企业和上市培育入库企业的近一半。
夯实人才支撑
提升城市能级
城市能级的提升,有赖于坚实的人才基础。
常熟出台专项政策,通过一次性奖励、项目扶持、购房补贴等综合手段,建设卫生、教育等高层次民生人才队伍。目前,全市拥有国务院特贴专家18人,各社会民生领域高层次人才近400人。同时,常熟关注青年人才储备,丰富校园引才线路,打造“青年人才驿站”,为来常毕业生提供一站式服务。今年,常理工毕业生在常就业834人,省 内 留 常 率 为27.1%,同比提升4.22个百分点,近三年新增参保高校毕业生近6万人。
常熟还大力开展“卓越工程师”培育行动,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知名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共建博士后创新中心,依托龙头企业海外机构吸引高端人才,会同常熟理工学院实施校地“委培”“联培”,为企业定向输送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每年将新增专业技术人才5000人。常熟还将筹建常熟技师学院,建设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持续开展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
人才发展离不开适配的事业成长平台、精准的项目发展扶持与良好的居住生活条件。常熟持之以恒加大人才发展必需的资源要素保障。载体方面,常熟推动人才归谷项目落地,加快建设常春藤国际人才港和UWC+创新岛等高能级人才载体,推进重点城市人才飞地和配套产业化用地投用,提供“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全生命周期载体配套,力争5年内新增科创载体500万平方米。常熟规划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投放国际标准的医疗、教育和商务资源,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高端职住空间;统筹3年1.2万套人才公寓建设,通过优租、优购等政策提供租房与购房补贴,采取现金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分层分类解决各类人才住房需求。金融方面,常熟建立苏州第一只专注早期科创项目的政府引导基金——常创股权投资基金,累计投资人才企业20家,以联投、跟投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总量超30亿元;推出“常易融”金融服务品牌,创新“人才贷”“高企贷”“创新贷”等产品组合,并探索实施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创企业员工股权融资等新融资方式,全方位解决人才企业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