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展现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生动实践,助力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扬州日报推出“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进行时·园区行”融媒体采访活动。开栏第一篇,就关注了扬州经开区锁定“双千亿过百亿”目标,从“产业平原”迈向“产业高原”的生动案例。
汉语博大精深,一个“行”字,有着不同的语义。“园区行”中这个“行”,首先是“行走”,其次则是“可以”和“能干”,扬州人夸一个人有本事、很能干,经常说“你真行”,就是这个意思。人们期待的“园区行”,何尝不是通过一次次园区“行走”,从而发现一家家园区“很行”,推动一家家园区“更行”?
园区是全市的园区,“园区行”连着“城市行”。市委书记张宝娟指出,一直以来,开发园区是我市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反映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主窗口。数据表明,2021年,全市11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以不足全市1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45.6%的经济总量、60%的工业开票销售、54.5%的工业入库税收、85%的实际使用外资、61.6%的固定资产投资,集聚了60%的高层次人才。看看周边,莫不如此,正如说“苏州行”,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园区行”。那么,什么才是“园区行”?在人们心目中,起码有着三层含义。
“园区行”,行就行在实力上。行,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没有绝对实力作支撑,那就变成了“讲故事”。实力不打折扣,实绩不含水分,很重要的一点,得看为全市财政提供了多少税收,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多大贡献。实力来自产业,产业源于项目,没有产业集群,“二次创业”就失去了立身之本;没有重大项目,“二次创业”就成为无源之水。2021年,扬州经开区新签约产业项目153个,总投资745亿元;今年以来,新签约产业项目84个,总投资355亿元……一棵棵项目大树,直接壮大了产业森林,奠定和提升了园区实力。
“园区行”,行就行在动力上。自1992年5月31日扬州开发区获批以来,全市开发园区已经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也走不出一条新路”。所有的开发园区,都可谓“一出身就带着闯将体质”,走在前列的园区,更是敢想敢试、敢闯敢干的代表,既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又有着强大的包容精神,充分体现了“鼓励创新、包容失败”,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二次创业”谱新篇,当以改革为先手棋,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坚决摒弃“稳”的思想、“守”的观念、“难”的心理,破除发展制约、注入发展动力、增创发展空间。
“园区行”,行就行在活力上。产业和项目,不会从天而降,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开发园区更当以大格局大手笔,海纳百川地招引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与此同时,还要从人的维度出发,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在扬州经开区人看来,“一个地区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为此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五年行动纲要》,在城市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打出了一套优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营商环境好了,一拳打得百拳开,各项工作自然也就活了。
园区行,城市才行;园区“真行”,城市就会“真行”。诚然,园区情况不尽相同,但人们心目中的园区有着共同特征,对一家家园区“真行”的向往更是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