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社区书记。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格,与居民群众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我始终秉承“社区围着人民转”的理念,深入社区和群众,扎实做好一件件小事,为居民解决一个个矛盾,让社区变得更宜居、更和谐。
吉镇社区成立于1999年,是真新街道最早开发入住居民的社区之一,包括金祥坊、嘉泰花园、小金元、家旺新苑4个小区、2001户居民,常住人口5600多人,老龄化程度较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期间,我带领大家一起深入社区走访,听取居民群众对社区的意见和诉求。其中,有不少居民反映,小区里的睦邻椅大多出现了老旧、破损,不仅看上去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希望进行修缮,并增加数量。当时,街道正在向社区征集年度“真心实意”街居联动民生实事项目,一旦项目入选,将按照4:1的比例给予资金补贴。听到居民的心声,我立即带领大家摸清4个小区的情况,积极准备申报材料,最终,项目成功被纳入当年度“真心实意”街居联动民生实事项目,获得街道资金补贴。4个小区共安装全新睦邻椅50张,给居民提供了沐浴阳光、聊天畅谈的好场所。
睦邻椅项目虽是一件小事,但也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最初新设施安装完成后,有的居民便反映睦邻椅靠近他们家窗口,来来往往的居民聊天说话声音过大,影响午睡和孩子学习。了解情况后,我立即安排人员到现场实地勘查,对一些睦邻椅的安装位置重新进行调整和安装,确保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如今,每天走在社区里,看到老人们在睦邻椅上歇脚、“嘎讪胡”,看到孩童们在四周嬉戏玩闹,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供不应求的充电桩一块钱能充四个小时吉镇社区的4个小区都是老旧小区,小区非机动车数量较多,飞线充电现象时有发生。居委、物业联合开展过多次整治行动,但总是难以根治。我知道,飞线充电现象的存在,讲到底,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充电需求。
随着《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发布,我就在想,何不借此机会,彻底解决“飞线充电”这个顽疾呢?于是,我一方面发动物业、社区民警、居民骨干进行上门宣教,另一方面,牵头物业、业委会召开了多次联席会议,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我提出,在小区内大规模安装充电桩势在必行,要克服一切困难,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资金问题。最终,在我的动员以及小区业委会的支持下,安装智能充电桩的费用由小区公共收益资金全部出资。
以嘉泰花园小区为例,该小区紧邻梅川路商业街,外来租住人员较多,有不少快递员、外卖小哥,小区内非机动车也较多,总共400多辆,而小区内的3个地下停车库只能停放200多辆车,一些停放在外的非机动车拉线充电现象突出。多方考量下,我们在不破坏绿化、又方便居民的场地安装了8个集中充电桩,最大的一块场地可以同时满足16辆车的充电需求。智能充电桩不仅充电方便,电费也十分便宜,一元钱可以充电4个多小时,一个月只要十几块钱就可以满足上班所需。智能充电桩的安装得到居民的称赞,也保障了小区的消防安全。不同类型群体,都需要有归属感真新街道是上海市首批大居基地之一,早期很多居民都是从市区动迁而来,随着发展,又有相当多的外来人口、新上海人入住,人口结构复杂,这在吉镇社区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如何让本地居民、动迁居民、商品房业主、外来租赁人员等各类群体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我想,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则。提高社区自治水平,除了社区主动去做、去服务,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居民更多地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在参与中融入社区。因而,每次举办社区文化节、邻居节、社区运动会等活动,我都积极发动、精心组织,越来越多居民参与进来,融入社区,这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现在小区的环境明显比以前干净了,垃圾分类工作比以前做得更顺了。
疫情期间,居民都踊跃报名参加志愿者,成为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居民高女士是一名外来媳妇,也是一名很有想法的全职妈妈。“以前在小区住十年,也许只能认识十来个人,但现在一年多我就认识了近百人。”高女士还建立了一个“社区妈妈群”,给社区的年轻妈妈们搭建了一个育儿、交流的公共平台。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阶段,我作为社区书记,也是重任在肩,丝毫不敢懈怠。便民核酸筛查、疫苗接种、常态化防控,每天从早到晚紧绷神经,忙得不可开交,但一想到居民的殷殷期盼,看到居民对我和居委工作的大力支持,我就浑身充满了干劲,套用一句老话,就是“累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