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8年11月,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当月出货量为3537.0万部,同比下降18.2%,环比下降8.2%。这样的下滑在2018年一直持续着,在当年1月~11月,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79亿部,同比下降15.6%。
手机市场的不振,不只体现在相关生产数据上,也体现在各大厂商对于手机新机型的开发力度上。
2018年11月,国内备案的上市机型仅有39款,比上年同期下降49.4%,昔日手机商城里争奇斗艳的销售大战,如今只剩下几家老品牌卖力推介着自己的新机型。但在许多消费者看来,这些新机型与旧有机型的区别程度,似乎并不值得再次出手。
毕竟,如今不同品牌相同价位的智能手机,其配置、功能甚至外观设计本身,已经趋同化,新
机型的推出,不外乎不断增加的镜头分辨率和存储空间,而消费者换机所需的成本,不只有购机成本,也有数据转移和安全需求。尽管一些厂商推出了以旧换新,但出于对个人隐私的考虑,消费者的响应力度依然有限。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了每百人101.97部,已经达到了“平均人手一机”。虽然这并不表明所有消费者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因为有“一人多机”的情况存在,但这样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高。换言之,手机市场,不论是新购机人群还是换机人群,需求都正在趋于饱和,在5G时代普及之前,智能手机产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瓶颈期,且这样的瓶颈期,时长受制于外部环境,并非手机厂商所能控制。
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新机型的推广成本和预期收益,已经远低于一两年前。对于手机厂商而言,与其继续推广新机型,不如开发相应的手机软件。这是因为,手机软件和硬件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各种APP得以被用户接纳,而不同APP不断拓展的功能,也使得手机需要更快的运行速度、更大的存储空间、更便捷的功能选择。
事实上,大型手机厂商如今旗下品牌的手机,都已经有不小的市场覆盖面,但这些手机上装载的APP,却主要是由软件商开发的,尽管一些手机厂商也在旗下产品中提前嵌入了自家APP,可使用率和市场占有率如何,就不言而喻了。如果手机厂商能够利用自身已有的技术储备,在软件领域发力,以已经覆盖市场的手机成品为依托,企业不仅能够从包括APP在内的软件中获取相应收益,也能借此促进硬件革新,以此为下一轮手机市场潮起积累力量。
以美国的苹果公司为例,在2018年第二季度的报表中,应用程序和付费音乐等服务业务营收增速最快,同比增长31%,达到95.48亿美元,这样的同比增速已经超过了硬件领域即手机销售。尽管苹果手机的销量在国内已经不及国产品牌,但利润率依然令国内厂商咋舌。利润率高企的背后,除了手机售价外,成本低利润高的服务业务收入功不可没。
不过,APP的开发和运营方式,与手机厂商既有的生产运营模式不同,前者做的是平台,而后者则是以“工厂+销售”为主要模式,两种截然不同的业务,自然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投融资方式、人力资源运用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如果还是以工厂思维运转APP,缺少线上营销和线下推广,势必难以在既有的APP市场中分得蛋糕,这也是许多手机自带APP不叫座的原因所在。
因此,面对正在萎缩的市场“蛋糕”,手机厂商需要转变的不只是业务方向,而是要进行“骨子里”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