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分布在长宁的大街小巷,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核酸采样服务。与此同时,一群热心的社区志愿者,刚刚脱去“大白”,又重新换上“小蓝”,继续服务在采样现场。
“你好,请问你住在小区几号楼几室?”看着眼前有些陌生的身影,驻守在大家源小区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入口处的志愿者唐洁询问后耐心解释,“不好意思,小区内的核酸采样点只对本小区居民开放,您如果不是小区的居民,不能在这里做核酸。”
今年63岁的唐洁是周家桥街道大家源小区的志愿者骨干。早在3月中旬,因为小区疫情防控的需要,她便义无反顾地走出家门,协助社区干部们一起排摸密接人员。
“当时心里也很忐忑,但想到仅靠我们8名社区干部开展防疫工作是很难的,这个时候必须有人站出来。而且这里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一定要大家齐心协力来守护。”就这样,唐洁成了小区志愿者的带头人。
2个月,61天。每一次的核酸采样,唐洁从未缺席,也让她成为了核酸采样现场的“多面手”,喊楼、维持秩序、人员登记、扫码,这些工作对于唐洁而言都不在话下。然而为此付出的辛苦也只有唐洁自己知道。“很累,每天回到家,腿都是软的,站都站不住。”回忆起封控时的点滴,唐洁忍不住哽咽了。
但即便如此,当社区需要,脱去“大白”的唐洁又一次走出家门,成为小区常态化核酸采样点的“总舵手”。
小区内的核酸采样从下午5:30一直持续到晚上9:30,唐洁依旧会提前半个小时出门,穿上防护服、布置现场、维持秩序……采样结束后,唐洁也会在统计好当日采样数量后,最后一个离开。
“期间,如果碰到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我们会引导他们直接到队伍前方;如果遇坐轮椅的居民,我们也会安排扫码员和采样人员移步到他们身边测核酸,尽可能给予他们人性化的关爱。”唐洁告诉记者。
相较于封控期间,在常态化的核酸采样志愿服务中,如何“守好门、管好人”成了工作的重点。唐洁解释道:“为了确保小区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我们是不允许小区外的人员到小区内做核酸的。”
为此,唐洁制作了小区详实的业主名册,里面包含了居民的姓名、楼栋、门牌号以及家庭成员等信息,并将名册放置在门卫处。如果有陌生人要进小区,物业保安需要核实对方是否是业主的朋友或家属后才能进入。
而在小区的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入口,唐洁也会拿着名册一一核对前来采样居民的信息,一旦发现非本小区的人员,会耐心将其劝离。“既然选择了重回志愿者岗位,我就要尽好本职,对小区的每一位居民负责。”唐洁认真地说道。
“请大家保持2米距离,提前准备好核酸码。”“您是外卖小哥,要准备好健康码绿码。”下午2点,太阳在头顶释放着自己的威力,此时,刘博谦脸上的汗珠已经顺着脸庞止不住往下掉。
居住于周家桥街道圣约瀚名邸小区的刘博谦是一名大二学生,也是学校里的入党积极分子。在参加完为期两个月的社区抗疫志愿服务后,他依旧驻扎在家门口。看到团组织发出的招募核酸采样点辅助工作志愿者通知后,刘博谦立马毫不犹豫地报名。对他而言,这是今年暑假最好的安排。
“在城宁花苑核酸采样点上岗的第一天,因为没有经验,只穿了过膝短裤。然而采样点靠近花丛,一个下午被蚊子咬了一腿包。痒得实在难受时,只能来回走走跺跺脚,继续工作。”回忆起第一次上岗的情景,刘博谦记忆犹新。当天,从中午12点到下午5点,他共完成170多人次的核酸采样扫码工作。
因为采样点周边老小区较多,前来采样的老人也络绎不绝。很多老人找不到自己的核酸码,刘博谦都会上前耐心帮忙,有时遇到过期的核酸码截图,刘博谦还会主动帮老人重新申请。“作为志愿者,能够帮助、服务有需要的人,我觉得挺开心的。”刘博谦说道。
一天晚上8点,小区正在有序进行常态化核酸采样。此时,一位从方舱归来的爷叔便来排队等候,然而根据采样要求,方舱归来人员需在晚上9:00-9:15集中进行单人单管的核酸采样。知道自己还要再等上1个小时,爷叔的情绪一下子爆发了。
闻声而来的刘博谦赶忙安抚爷叔,直到他的情绪稍微平复才耐心解释这么做的原因。得知爷叔因为9点后有事需要出门,才希望可以当下进行采样后,刘博谦和采样人员积极协调,在得到检测部门的同意后,最终为爷叔完成了采样。
截至目前,刘博谦虽然仅上岗5次,但每一次都需要接触上百人,他表示:“做志愿者可以多遇到一些人,多经历一些事,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