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我市牢固确立“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凝心聚力抓项目、强企业、优产业,为打造“无锡‘一体两翼’更为坚强一翼”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经济运行保持近两年来的向好局面,呈现“高开稳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重点产业奋力中流击水,产业项目扎实落地生根。展望未来,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的持续实施,让我市“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的产业特征日益鲜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日渐清晰。
强攻项目建设
锻造新一轮发展引擎
寒冬时节,陶都大地,产业项目建设热潮涌动。位于开发区的中环领先集成电路用大硅片制造一期项目,目前厂房已经顺利封顶。作为锡宜两级共同推进的重大项目,该项目于2017 年12 月启动建设,计划总投资约30 亿美元。项目满产后,将实现8 英寸大硅片产能进入世界前三、12 英寸大硅片产能进入世界前五的目标,打破国外公司对大硅片制造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两年来,我市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集成电路用大硅片、宜兴国际旅游度假区、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等一批总投资超50 亿元、100 亿元的产业项目相继引进,项目投资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如今,无论是身处机器轰鸣的车间,还是置身塔吊林立的工地,都能听到我市项目建设高歌奋进的时代强音。全市上下按照“强骨骼、壮肌肉、丰羽毛”的要求,坚持项目建设龙头地位,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今年,我市排定的市级重大项目142 只,较上年增加4 只;总投资1326.9 亿元,较上年增加223.9 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3 亿元,较上年增加73 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市级重大项目投资额、平均单体规模,分别比去年增长47.4%、16.9%;列入无锡重点项目投资额是去年的2.3 倍、超50 亿元项目个数占无锡比重提升至26.3%。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当前,我市各级重大项目推进顺利,不断造浓项目“压茬跟进、滚动投入”的火热氛围。中环应材晶硅切片项目实现满产,双盾环境除霾装置项目一期建成投产;索力得差别化功能化纤维项目二期厂房封顶,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宜兴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按时序高效推进;模架科技产业园、中建材太阳能涂膜玻璃生产线三期、箔鼎电子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落地。
在推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市上下更是竭尽所能、不遗余力。两年来,通过建立重大项目月度报送、季度观摩、领导挂钩等项目推进机制,保障项目高效运转。其中,建立市四套班子领导与重大项目挂钩服务机制,实施“重大项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推进、面上项目以集中观摩形式督促推进、个别项目以市领导调研形式分头推进”的工作机制,力促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同时,持续优化“绿色通道”“并联审批”等模式,充分落实好“模拟审批”“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等举措,全力保障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注重产业支撑
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
日前,我市节能环保产业被列入无锡市16个未来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今后,将对产业集群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对集群相关企业征集发展需求,进而开展精准施策、构建有效沟通平台,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推动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像筑起一座万丈高楼,需要各产业打牢基石、提供助力。当前,对于我市各产业而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既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开辟全新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两年来,我市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崛起成势、传统产业做强做大;把做好产业转型“加减法”作为主要路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益。
一根导线,编织出五彩缤纷的线缆世界。作为最具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之一,电线电缆一直是支撑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电力电缆为主,通信电缆及光缆、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特种电缆等各类线缆产品应有尽有的格局,年产销规模突破千亿元。其中,无锡江南电缆有限公司通过在香港上市,用募得的资金回流本土的方式,推动企业建立国际知名的大型电线电缆企业集团,生产的“五彩”牌电线电缆名扬全球。
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也是形成新动能的关键因素。在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当下,我市抢抓环保产业大发展的良好契机,以创新发展的新理念,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环保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节能环保企业约1900 家,配套企业超过3000 家。今年1 至11 月,环保产业实现规上产值164.3 亿元、销售收入157.8 亿元、利税总额17.3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7%、13.6%、26.9%。同时,我市还找准新能源、集成电路、旅游等新兴产业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提速换挡,为产业强市增羽添翼,确保工业经济发展总量、质量“双频”震动。
优化金融生态
畅通实体经济之血脉
日前,我市获评省金融生态达标县(市、区),成为无锡地区唯一上榜板块。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对一个地区而言,要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双活双赢”,其核心就是要构筑优质的金融生态环境。两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立足自身实际、全力突破瓶颈,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两年来,我市从源头上防范金融风险,合力锻造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金钟罩”。其中,各镇(园区、街道)建立了风险企业每月排查、实时预警机制,建立起企业金融风险事前预警分析、事中协调控制、事后精准打击等全流程、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市委政法委牵头市法院、公安、市场监管、住房、税务、国土等部门,建立起预防恶意逃废债务信息通报甄别制度。
与此同时,我市还强化“谁倒查谁、谁逃打谁”导向,建立新出险企业协同处置机制,遏制住逃废债务之风。在“抓典型、办大案”理念的指引下,对重点打击对象采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原则,用好法律武器,让“老赖”在宜兴寸步难行。在持续的严厉打击和高密度的宣传曝光下,我市已逐渐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风尚,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同时,我市今年还评选了首批179家市级守信示范企业,营造诚信市场环境。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增进银企互信是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重要前提。两年来,我市强化金融保障、防范金融风险,在积极引导信贷投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能力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断激活更多金融“活水”。我市创新性地与江苏资产管理公司共同设立10 亿元“联宜基金”,向银行收购不良资产包。同时,我市采取财政性资金存款投放等措施,对驻宜银行机构进行考核,推动银企签订了150 亿元增量授信。两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精准服务,不仅提振了企业和银行的发展信心,还通过化解金融风险构建起新型金融生态环境,为我市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