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陵区民宗局持续推进城市民族工作,以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四感”为抓手,让各民族同胞的幸福感日渐厚重而真实。
一是仪式感——让“你我”变成“我们”。为了让城市流动少数民族群众能“看得见民族的元素,听得见团结的声音,感受到政府的温暖”,海陵区民宗局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通知》,组织赴南京、无锡等地观摩学习,精心打造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石榴籽驿站”,为少数民族同胞营造“居学融乐”的社区环境。“石榴籽驿站”集宣传、服务、休闲于一体,分忠心孝园、开心家园、同心乐园三个区域。忠心孝园弘扬新旧“二十四孝”孝道文化;开心家园内设“民族阅览室”“民族联谊室”“民族展示室”“民族大讲堂”等功能性场所;同心乐园内修建民族文化团结长廊、传统民族风情展示、广场舞休闲区等,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让“你我”变成“我们”。
二是获得感——让“民族小花”获益良多。自2010年以来,海陵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夏令营公益活动已经举办了十二期,先后组织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一批博物馆,秋雪湖渔业生态园、畜牧科技园和花卉博览园等一批主题示范园区,对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热情、科技素养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区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自2018年挂牌成立全市首家“民族关爱学校”,通过座谈交流、走访调研、填写心愿卡等方式,共征集各类意见和需求23条。建立“就近入学转学”“交流障碍”“学习科目短腿”“清真饮食习惯”“家庭生活困难”等少数民族家长关注问题的工作台账,锁定“挂”号目标19项。开展课业辅导、普通话培训、英语角交流、社会公益实践等200场,参培人数近500人次,显著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助力他们尽快融入当地孩子的生活圈、朋友圈。
三是融入感——让各民族群众时刻感到家的温暖。通过“我们的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日,区民宗局联合区慈善总会、华港镇、京泰路街道、城东街道、城南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等相关镇街,组织开展了形式各样的“迎端午”“庆六一”主题系列活动。华港镇邀请苗族、回族、藏族等6位少数民族代表、侨胞家属以及部分辖区儿童共聚一堂,通过做手工、画彩蛋、编五彩绳等活动环节,加深了各族同胞的互动和交流;京泰路街道组织开展了亲子交流活动,社区党员群众手把手地教外来流动经商少数民族随行子女包粽子、编网兜、认艾草,让这些孩子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城南街道开设了一场生动的端午民俗小讲堂,区民宗局工作人员受邀讲解了端午节的由来、传说、美食、诗歌,少数民族同胞也主动分享了各自民族过端午的风俗;城北街道组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包粽子大赛,将各民族代表、石榴红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分为若干小组,各路“高手”尽展手艺;区民宗局联合区慈善总会,集体慰问了10名困难少数民族家庭的孩子,向他们赠送了购书卡,祝他们学习进步、节日快乐。近年来,海陵区通过邀请少数民族同胞,共同开展春节写春联、清明祭英烈、端午包粽子、中秋共赏月、常态化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让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到社区服务和管理中,让他们有更多的融入感,让这里成为外来少数民族同胞的第二故乡。
四是认同感——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疫”线绽放。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海陵区各族群众舍“小家”为“大家”,勇作先锋、战在“疫”线,以实际行动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居住在京泰路街道的常住少数民族居民孙自胜(回族),主动担任社区志愿者,为居民测量体温、维持秩序、搬运物资,为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区政协委员、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教师马亮(满族)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将绘画作品与疫情防控相结合,纸短情长,用真情为“疫”线工作人员加油鼓劲!区政协委员、泰州湘诚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德勇(瑶族)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一线。维吾尔族羊肉串烧烤店店主阿迪力、阿卜杜、阿布都,带领家人将连夜赶制的羊肉串和馕饼送到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志愿者和社区网格员手中,感谢他们的深情付出!兰州牛肉拉面店店主马文军(回族)来到火车站交通卡口,用一碗碗暖身暖心的拉面表达对这群“最可爱的人”深切的敬意。……各民族群众用行动践行着“守望相助 团结一心”的民族情,充分发挥“民族团结一家亲 守望相助共抗疫”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