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街坊邻里成了抗疫命运共同体。在延吉大楼实施封控管理后,居住在这里的131户居民隔离不隔心,并肩作战,筑起坚固温情的防疫堡垒。在松花江路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3名下沉干部、6名楼组长以及热心党员群众率先振臂,“原地上岗”,组成延吉大楼抗疫志愿服务队,发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杨浦区下沉干部吴佳莹、企业党员顾琴分任抗疫志愿服务队的正副队长,两人都是“实干派”,一上任就着手扩充志愿服务力量,为居委分忧解难。4月12日,大楼业主群里发布了抗疫志愿者招募令,让两位队长没想到的是,报名的人中,很多是只有一面之缘的“半熟脸”。“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疫情之下,谁都不能做旁观者。”居民李阿姨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很少参与社区事务,这次疫情看到志愿者、楼组长们坚守一线,忘我付出,让自己深受感动。很多和自己一样的居民都放下心中顾虑,选择站出来守护家园。“疫情唤起了守护家园的群众力量。在我们小区,‘主人翁’相继涌现,成为抗击疫情的一道道‘暖光’。”区下沉干部吴佳莹补充。
志愿服务队承担的工作种类很多,如何才能保证忙中不出错?吴佳莹和顾琴将队伍分为筛查组织、物资保障、物资运输、医疗保障、邻里互助、安全监督等6个小组,详列分工职能、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撰写了《延吉大楼抗疫志愿服务队服务指南》。“每个小组都有组长和组员,参考对应的工作职能和标准开展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损耗。”吴佳莹介绍。
当疫情逐渐好转,居民们的活动空间扩大到小区范围后,为了巩固前期的防疫成果,吴佳莹和服务队成员们又进一步提出居民自我管理建议,就进出小区、核酸检测、抗原自测、物资采购、就医配药、消杀工作等方面做了规定和说明。与居民充分沟通并获得认可后,《延吉大楼居民抗疫公约》被推出,并发到了每户居民的手上。“志愿者工作都不容易,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还要处处为我们居民着想,特殊时期,我们当然也要配合好他们的工作,尽量少添麻烦。”居民们表示。
两份干货满满的《服务指南》和《抗疫公约》,是志愿者团队追求科学务实的态度体现,凝聚着居民自治的硬核力量。也正是在群众智慧的集结下,延吉大楼的信息发布、团购管理、物资发放、巡逻值守等工作能井井有条开展,无形中化解了买菜、配药、助老等难题,给居委减轻了不少压力。
“有力者疾以助人”,守望相助不仅是一种人性之美,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精神支撑,更是睦邻家园、社区文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