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是精神的对垒,是意志的较量。在清晨冷雾、雨夜滂沱的恶劣天气里,在白昼黄昏、黑夜黎明的24小时坚守中,静安区市场监管局共和新路所干部们扛起市场监管的主责主业,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强屏障,“守护蓝”+“冲锋白”绘就了风雨中的“蓝天”“白云”,留下了许多咬牙坚持、坚守无畏的片段。
所谓“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共和新路所副所长朱君祥、况飞龙在党支部发出号召时,于战“疫”一线火速报到。工作到深夜双眼布满血丝是朱君祥的常态,一通通联络对接的电话、一场场紧急召开的会议、一次次全副武装的外出检查,60余天的坚守,让他逐渐掌握了“秒睡”“秒醒”的能力。
深夜奔赴居委会拿着手电筒查验保供物资,通过“火眼金睛”切实保障保供物资的食品安全和质量安全。每次查验,带所里的年轻干部出动,从资质审核、感官查验、快检操作再到问题物资的处理,带教的不仅仅是技能业务、方式方法,更是自己对市场监管人职责的理解和坚守。春泥护花,他的言传身教、倾心相授,带动青年干部不惧风雨、勇挑重担。
况飞龙是去年刚上任的90后副所长,家中老人突发脑梗,无法陪伴在家人身边的无奈,幻化成一个个辗转反侧的夜晚。在岗期间结合巡查督查,他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和速度,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坚持发现一起、查办一起。在疫情期间主导查办了22起违法案件,调查核实了265件投诉举报,其中查办的3起案件被市局作为典型案例予以公布,1起投诉处置案例被市局公布为“消费者投诉处理典型案例”,并在“上海发布”予以公布,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和警示作用。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所内高轶炯、丁圣瑞、陈维刚支援属地街道基层一线防控工作,手机24小时畅通待命,服务时长超500小时,撑过15至30度的气温陡升与断崖,深夜奔赴街道大筛点位通宵奋战,一次次沿街商铺留守人员核酸和抗原筛查,一次次应急保障物资的配合发放,构筑起牢固的“御毒屏障”,把“不能等、马上干”落实在抗疫第一线。
陈维刚是3名支援干部中最年轻的一员,刚刚进所一年,除了体力耐力,统筹协调、应急反应的能力能否适应?他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一天凌晨两点,一阵急促铃声,他的手机在黑暗中突然响起,“街道社会面大筛,需要紧急支援!”
放下电话,刚刚才睡下一个小时的他,立马和高轶炯一起在所长的监督下穿起了防护服,星夜奔赴街道的相关点位。直到第二天的早餐都已经送到了所里,他们才开始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这一夜,喊哑了嗓子、熬红了双眼、湿透了衣衫。这样的坚持,不知多少个日夜,有时是早上六七点出发,下午两三点才回所;有时是下午出发,回来早已错过了饭点,晚餐变宵夜。易汗体质的他,每次回来后都全身湿透。他却笑着说:“没事,我年轻,其他人比我更辛苦。”
患有静脉曲张旧疾不能久站的高轶炯会骄傲地和儿子说:“爸爸变身奥特曼去打怪兽。”话语背后是坚守和柔情的较量。
丁圣瑞发挥“青年智慧”,利用共享单车搭起“防护栏”使得沿街商铺现场采样有序进行。在接到沿街商铺张贴场所码的任务后,主动加入“排查攻坚组”骑着小黄车进行查缺补漏。特殊时期、特殊精神、特殊担当,在抢关夺隘的吃劲阶段,他们却愈加坚定了“奋战到底、不胜不归”的信念。
青春恰时来,奋斗正当时。在这场大上海保卫战中,一批逆行而上的青年干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战疫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共和新路市场监管所的预备党员毛丹阳、入党申请人陈宁、王琳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来告白。
夜巡工作“钉子岗”的毛丹阳曾经是武警战士,军人作风在他身上依然闪耀。每有夜巡任务,他总是第一个报名:“让我去吧,我晚上精神好。”每一次夜巡,尤其是街道组织的联合夜巡,往往晚上九、十点开始,深夜十二点甚至凌晨一点半才结束。
作为办案尖兵,在夜巡时循着昏暗的灯光,发现了一家违反防疫规定擅自经营的商户,在反复追问,仔细查看店内环境、堆放的物品等,最终发现了躲藏在操作间柜台底下的两名从业人员,并在现场查获了过期食品原料。
在疫情期间,他以一追到底、绝不放弃的精神,连续发现了4起疫情期间的食品案件线索。同时作为所内的特种设备“课代表”,及时妥善处理了6起电梯运行故障困人的突发情况。
入党申请人陈宁在同事忙碌时,主动补位,成为了小伙伴心中的“最佳拍档”。王琳琳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耐心细致确保了辖区保供药房在疫情期间按照规范要求有序运行。在沿街商铺场所码查漏补缺的任务中,经常是电话和微信不断沟通,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态度攻坚克难。
凡人微光,聚而成炬,一天24小时、86400秒,抗击疫情的路上,每一秒,都有人在坚守。正是这些身边的闪光点,展现了每一名平凡的市场监管人舍我其谁的精神,也成为了他们坚守的力量、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