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主持编制的《2022年朝阳区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研究》(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这也是北京首个以“博物馆之城”为主题进行公开发布的系列报告。目前,朝阳区围绕打造首都“博物馆之城”核心区,正逐步构筑以“六聚”为特征的现代文博事业“朝阳范式”。
“白皮书”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厚积薄发·发展回顾篇”“焦点汇聚·朝阳模式篇”“博物芳华·场馆风采篇”“继往开来·趋势瞭望篇”。其中,“朝阳模式篇”围绕博物馆之城“朝阳范式”提炼出六大关键词——“聚生态、聚设施、聚产业、聚服务、聚交往、聚科技”,从文博生态、文博惠民、文博新经济等角度以专题形式呈现。
近年来,朝阳区高度重视文博事业发展,从顶层设计和落地执行两方面着手,不断强化博物馆体系建设,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努力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打造首都“博物馆之城”核心区。2011至2021年十年间,朝阳区率先出台《朝阳区关于大力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朝阳区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等博物馆专项政策,并持续更新实施方案,扶持非国有博物馆累计金额达到2000万元。2021年,朝阳区博物馆数量达到64家,其中已完成注册备案的32家,位居全市前列,实现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经过多年的建设,生态设施建设上,朝阳区已形成“四区联动、多点支撑”的空间集聚形态和以国家级大型博物馆为“领头雁”,以朝阳区博物馆为建设重点,以艺术、乡情村史、民族民俗、行业四类特色品牌博物馆为支撑,以文博功能显著的类博物馆为补充的四级博物馆体系,文博生态逐渐成型。
在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上,朝阳域内已有多家博物馆入选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或形成文创开发营销体系,文博经济与旅游业、创意设计产业、艺术品交易业等融合发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朝阳区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占比达到57%,系列活动“国际博物馆日”“云赏传承”“大运河通惠河畔文化节”等已成博物馆领域的重要品牌。
在聚交往和聚科技上,朝阳区充分发挥文博和国际化叠加优势,以“双奥之城”和“一带一路”打造国际交往新名片,奥运场馆区铭记首都双奥荣耀时刻,北京和苑博物馆、北京陶瓷艺术馆等承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收藏机构藏品展、“一带一路”陶艺之旅等活动,均在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朝阳区博物馆不断探索智慧化场景应用,如采用高品质数字技术对大运河沿岸文化遗存进行展示,推动朝阳文化遗产活化传承;中国科技馆、民航博物馆等推出线下沉浸式、交互式展厅和线上365°全景展厅,为观众带来观展学习的全新体验。
未来,朝阳区博物馆之城建设将从事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发力,持续完善具有生态活力的博物馆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协同均衡发展,促进“博物馆+”新兴业态持续涌现,全面提升博物馆之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朝阳实践和“朝阳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