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在有百年水芹种植历史的马鞍街道大圣村成片的水芹田里,处处都有菜农忙碌的身影。这生长在田间地头的小小水芹菜,如今已成为大圣的支柱产业。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南京市名牌产品、“中国最具影响力合作社产品品牌”“全国百佳农产品品牌”……“大圣牌”水芹已从草根农产品,成长为国字号品牌。
由“规模”起步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作战”
12月,正是大圣水芹这一时令佳肴大量采摘上市期,走进马鞍街道大圣村的水芹基地,3000多亩的芹菜塘田里,簇拥着郁郁葱葱、一望无际的绿色水芹,这盘绿意直到春节期间都将盘桓在南京人的餐桌上。
“种水芹是我们这儿的传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过去零散种植,贴补家用,规模不大。”水芹种植大户袁德平从16岁起就跟着父亲学种水芹,至今已有34年。在他印象里,水芹深受六合本地及南京市民欢迎,种水芹的收益一度达到种粮食的三四倍。2004年,尝到甜头的村民无视市场,盲目扩张水芹种植规模,导致水芹价格一度跌到几分钱一斤,损失惨重。
大伙总结教训后,一致认为缺乏统一的内部管理是导致恶性竞争的主因。痛定思痛,2005年,由7个水芹种植大户牵头,社员们共同出资创建了大圣水芹合作社。当年,转为集中经营的大圣水芹销往六合及南京各大菜市场,滞销的水芹一下变成了供不应求的“香饽饽”。
“加入合作社后,大家只管种,再也不愁卖,不仅人轻松了,收入也增加了!”经过近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合作社现有个人社员131户,团体社员1家。在3000多亩水芹生产基地中,沿杨云水库还建有连片1000多亩水芹核心示范基地。大圣村党委书记陈红告诉记者,合作社已实现年产水芹2000万公斤,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带动农户1675户实现增收3380万元。
以“品牌”立名 草根变身“国字号”
贡述春是大圣水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0多年前,他根本想不到会有外地客商主动和他联系采购水芹。记者采访当天上午,水芹基地共发走了3车水芹,除了运往六合沪江商贸城和江宁众彩批发市场外,还有一车专程运往长沙等外地市场。
过去,在集市上叫卖的水芹“素面朝天”,农户用稻草把水芹简单扎捆,菜上还残留着根须、黄叶甚至淤泥,自然卖相差。成立合作社后,大伙儿开始琢磨卖“净菜”,印有“大圣水芹”字样包装好的菜便进入南京各大市场,价格虽稍高,但特受市民青睐,“大圣水芹”开始在市区小有名气。
有“颜值”,当然更要有“气质”。“大圣”牌水芹严格按照有机食品国际标准生产,经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认证,种植全过程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大圣牌”水芹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获南京市名牌产品。2008年,“大圣”牌水芹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合作社产品品牌”称号。2015年,合作社获得“全国百佳农产品品牌”。
如今,合作社建有400平方米加工厂,先后与江宁批发市场、南京华润苏果超市签订销售协议,在市场设立摊位统一直销批发水芹,向苏果超市供应水芹净菜,合作社水芹稳占南京80%以上市场份额。
用科学种植 “天下水芹”集大圣
“武汉耐热水芹、湖南野生水芹、金坛水芹、江阴水芹、扬大水芹……”在芹池边,马鞍街道农业园区办负责人、合作社发起人之一的刘学良向记者介绍了近年来合作社引进的新品种。
“科技带来收益。” 刘学良坦言,过去种水芹全凭经验,几乎是“望天收”,产量、质量都无法保证。为此,合作社积极邀请大专院校农业技术人员开办技术培训班,利用远程教育,组织党员、社员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及种植技术。“最近几年,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水芹种植密度有所下降,但生长空间大了,水芹更粗壮一些,品质好,口感也更好。虽然亩产降低15%,每亩的产值反而能增加了。” 刘学良说。
靠科学种植得了实惠的社员们,越发对各类适用水芹种植的技术感兴趣,不仅积极引进新品种,而且尝试了水芹大棚栽培、遮阳网栽培、多茬栽培技术、水芹龙虾连作技术。合作社不但被省科技厅授予省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获得了两项技术专利。
“抢占高端市场,一直是我们的目标。”对未来定位,社员们已非常明晰:做精品、做净菜,继续打响“大圣水芹”这个品牌。贡述春透露,合作社将继续坚持产业化思路,努力开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端市场,同时,探索深加工领域,不断延伸产业链,通过研发脱水蔬菜等产品,打破水芹上市的季节性局限,让人们随时品尝美味水芹的愿望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