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扬中,生机盎然: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欣欣向荣;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忙碌,智能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
在“产业强市”战略引领下,我市以提质增效为主线,全力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朝着“智慧制造城”的目标奋力奔跑。
迅速抢滩,全面布局,精准落子,争先领跑!在现代化新扬中建设这场城市“新荣光”的新的赶考路上,扬中交出了硬核答卷,干货满满。
锚定“智造”新赛道
招大引强积蓄发展动能
塔吊繁忙运转,各种机械同时施工作业,工程车辆往来穿梭……昨日,位于新坝镇“扬子西路产业带”的双扬特种精密轴承项目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以高精度轴承产品占领市 场,该项目填补了我市高端制造业的产业空白,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量120万套的生产规模,年销售5亿元。
填补产业空白,双扬特种精密轴承项目只是我市链补链延链,强化项目招引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培育新动能的一个侧面。
1月11日,全市“双招双引”出征暨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总投资8.7亿元的8个重点产业项目现场签约,全市6个板块招商引资队伍被授予“双招双引”令旗出征;1月19日,油坊镇吹响项目建设“冲锋号”,“智能有机电致变色膜项目”成功签约;3月18日,八桥镇总投资8.2亿元的8个项目利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签约……
围绕镇江“四群八链”产业发展布局,编制完善产业链发展规划,深化产业链招商,今年来,我市锚定“智造”新赛道高位推动招商引资,吹响了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冲锋号”,朝着“智慧制造城”目标奋力奔跑。截至4月底,已签约产业项目25个,其中亿元以上11个,各地签约落地的项目数和进度完成年度总签约任务的41.6%。
争赶“智能班车”,我市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意识超前、气魄非凡。将“四千四万”精神的着力点从找原料、争市场及时转换到抓技改、引项目上,我市按照“提着篮子选菜”的思路制定产业招商地图,紧扣“高端、高新、高效”,聚焦“智能电气、新能源、临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四大主导产业招大引强,实现了从“扬中制造”到“扬中智造”的根本转变,成功嵌入中国智造“大拼盘”。
抢占产业“智”高点
转型提升打造关键增量
来到江苏大全长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最先听到的便是各类自动化设备作业的声音。去年,长江股份围绕大全集团“数字大全”战略,通过对工艺路线和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厂房改造及设备升级,打造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一体的智能生产车间,实现了产能扩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更提升了客户对公司产品追溯保障能力的信心,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而在江苏中顺电气,通过推动关键岗位、设备、生产线、车间、实施 “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实现“点、线、块、面”梯次推进,不断提升了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和规模,给企业在数字化跑道上赋予 “外力”,成功打造了数字化智慧工厂。
实施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技术改造,抢占产业“智”高点,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持续推进产业转型,我市以“链长制”为抓手,编制新型电力、新能源“五图六清单”,2021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700亿元,增长40%,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分别达50%、72.4%。
刀刃向内,各企业也纷纷在节能降耗、智慧化转型上苦练内功。美科入选“省级绿色工厂”,生产技术推陈革新,智能化管控下的光电转换效率超过23%,业内一路领先;亿能集团推进智能化改造,实现了母线装配全流程追溯,同时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企业生产的密集型母线槽产品获得了首批“江苏精品”认证;江苏金利电器不断升级改造设备,并建立了数字化智能配电制造基地,产品远销国外……破解行业 “低端锁定”,数字经济也渐成为扬中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
激活创新“源动力”
产业攀高实现弯道超车
5月17日,位于经开区的爱士惟新能源技术(江苏)有限公司内,一箱箱已打包的光伏逆变器正在装车,发往海外市场。公司营销中心副总裁刘飞告诉记者,企业所生产的高性能分布式光伏并网逆变器是国家“碳中和”战略中光伏发电领域的核心装备,广泛应用于国内、海外各类光伏示范电站,已累计销售超过百万台,装机容量超过20GW,预计年产值超20亿元。
企业产销两旺,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点石成金”。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省政府关于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爱士惟的“高性能分布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就光荣上榜,成为我市此次获奖的4家单位之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工厂,走向市场,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我市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以高企培育为抓手,壮大创新型企业梯队,同时鼓励企业建立创新研发平台,并广泛聚集和吸纳高层次人才来扬,引导服务促成人才项目在扬中落地转化。
美科太阳能入选2021全球独角兽榜,亿阀集团实现扬中企业主导修订国际标准 “零”的突破,士林电气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只是爱士惟,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通过革新技术、精细生产、跨界合作、稳健拓市,实现弯道超车,开辟出一片“新蓝海”,也有效带动了全市产业的节节攀高。
来自市科技局的一份创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72.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3%、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01家,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297.2人,创新动能日益增强。创新浪潮,也将持续推动着我们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