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背景下,构建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成为必经之路。作为助推共富的最小单元、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乡村“致富路”“共富路”的开拓任重道远。
如何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高工资?如何让农村尽享共同富裕发展成果?如何让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如何让乡村资源(闲置资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农户尝到产业振兴的甜头?如何让黄岩西部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变成金山银山?“共同富裕”道路上,黄岩努力解决着这些问题。
村头小车间,就业大矿藏。2021年,黄岩区创造性探索共富之道,推行“政府搭台、产业引路、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共富模式,通过盘活村庄集体资产建设“小橘灯”共富工坊。在以集体经济“水涨”带动农民收入“船高”的同时,“小橘灯”共富工坊也将产业引回农村,激活农村闲置劳动力,拉开了该区城乡融合聚变共富的序幕。
沿袭“小橘灯”共富工坊的创新实践,今年,黄岩将工作重心放在提质增效上,在去年建成59家共富工坊的基础上,推动“产业进农村、农民大培训、农民大就业”,进一步做强产业、做美环境、做优机制。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各工坊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同比增长10%),发放工资270万元,共有1165名农户依托工坊实现就近就业。
联动发展,农村产业兴起来
“藤椅加工在操作上难度不大,加工费约30元一张,我们每天少说也能挣上七八十块钱,动作快的人,挣得更多。”4月29日,在上垟乡下方村的“小橘灯”工坊里,李秀玲大姐正在工位上忙碌着。左手稳住椅子,右手摆弄着装饰藤条,一缠一绕,很快,一张藤椅的雏形在她手中显现出来。
李大姐在“家门口”赚钱的机会,源自于上垟乡与乡贤企业的“双向奔赴”。2020年2月,上垟乡主动联系在三门办企业的乡贤袁贤善,将易格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藤椅加工业务与下方村、沈岙村的村集体“小橘灯”工坊相结合,有效引入外部产业,使之成为农村发展的最大变量。目前,该村每天都有十五六名低收入农户到工坊工作。
“项目蕴含着上垟乡贤反哺家乡、同谋共富的浓浓乡贤情,预计在今年年内,实现上垟乡11个村全覆盖。半成品、成品在黄岩与三门两地间往返,运输成本不容忽视,但考虑到上垟乡各工坊的区位、劳动力特点,乡贤群体诠释了浓厚的故乡情怀,释放着联动发展的巨大能量。”上垟乡副乡长方凌说。
“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四宜’原则,黄岩区通过引导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发起‘西进运动’,将无污染的劳动密聚性产业整链迁到农村,实现产能梯度转移。同时,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土地或房屋建设‘小橘灯’共富工坊,做到把‘项目送到村、把岗位送到户、把技能送到人、把政策送到家’,让农民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益民说。去年,黄岩区已有26家市场主体在西部农村扎根,今年又新增8家。
以新工坊注入新动能,在沙埠镇,点亮幸福生活的“小橘灯”同样闪耀。该镇发挥工艺品制作产业优势,集合商会、企业等行业力量组成联盟,打造“小橘灯”星光梦工场共富工坊。该工坊通过专车,定期将工艺品送至村内加工点和村民手中,为妇女、老人、残障人士等人群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沙埠商会为工坊中的低收入农户在年总收入的基础上额外补贴20%,以此鼓励更多农户出家门进工坊。
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土地或房屋建设的“小橘灯”共富体系,还承担着另一个关键的角色——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春节前夕,黄岩区上郑乡传出一则喜讯——河道清淤堆积的10万吨砂石料以420万元成交。这是黄岩交旅集团与上郑乡10个沿溪村合资成立共富公司的第一笔收益,也意味着村企共富联盟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了解,黄岩交旅集团专门成立“小橘灯”运营管理公司,市场化开展工坊运营。在唤醒农村沉睡资本的同时,让产业和生态相向而生,深度挖掘乡村生态、文化价值,融合生产要素,为乡村量身定制打造“小橘灯”共富产业。如黄岩交旅集团与同济大学、云端觅境公司、乌岩头村联合打造的“半山半水泮云间”名家村,已盘活了当地45亩闲置土地,修缮改造22幢老宅,实现村集体经济“造血”增收。
培训指导,村民腰包鼓起来
“这个夏款的大肚杯,杯盖的扣环一定要扣到上面去,不然质检是通不过的……”5月10日,在宁溪镇岭根村的希乐“小橘灯”工坊生产线上,90岁的村民牟天福正在村干部黄燕青的指导下,学习组装新款饮水杯瓶盖。
凭借自己的努力,以及专人的指导,牟天福从“留守老人”摇身一变,成为了工坊的一名“工人”。“不用外出淋雨晒太阳,我和老伴儿两人坐在这里干活一天能赚一百多,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多亏了村里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岗位。”牟天福高兴地说。
牟天福说的岗位,源于去年三月该村与希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杯盖组装生产线,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进行生产,村集体每年按年度发放工资的8%进行分红,一年预计增收10万元左右,实现村集体、农户双增收。
目前,工坊里每天都有来自岭根村和附近村庄的50多人来做工,考虑到这些村民普遍是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一些甚至是超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村两委联合企业派驻方专门成立了一个由管理人员、技术指导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的“区域党员先锋小组”,为村民提供服务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难题,以便他们更快地适应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实行结对制度,一对一指导村民,尤其是工坊每次来新产品时,都是先锋小组成员先去学会,再回来手把手指导教会村民的。”岭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牟同耀说。
大培训带动大就业,引领村民腰包鼓起来。在建设工坊与培养合格工人的同时,黄岩区还同步推进制度建设与规范化运行机制。今年,该区专门发布了《黄岩区“小橘灯”共富工坊管理手册》,从工坊标准、日常管理、平台运营、风险防控、运行评价等方面进行细化,明确企业、村居、运营公司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并积极引入社会化保险,确保工坊规范、安全、高效运行。
小橘灯工坊虽小,却实现了送项目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在宁溪镇快乐村的“小橘灯”工坊,市下控股公司经过组织培训,在村内培养起了一批骨干,同时这些骨干又组织带领30余人进行生产,甚至邻村的人也被吸纳到工坊中。经过培训,村民王桔连已经学会并能熟练完成喷雾器的绑带制作,“在家门口上班赚个近百元,工作、顾家两不误,对这样的生活我们很满意了。”
在平田乡平田村“小橘灯”工坊,近百名来自周边村庄的村民们经过培训,目前都已能娴熟地组装黄岩明宇塑业有限公司的各类玩具产品。“我们村民经过培训变‘工人’,实现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而我们村通过出租办公楼,村集体每年有收入,而企业能解决用工荒问题,我们三方都能获益,实现共赢。”平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倩荣说。
数字赋能,橘光体系活起来
台州添运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外贸工艺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疫情期间,由于人员流动减少,“招工难”一度成了困扰着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眼下我们圣诞礼品已经慢慢进入旺季,公司目前人员缺口大概500人左右,已经影响到了外贸订单的完成。”台州添运工艺品有限公司人事总监彭学斌说。
为此,企业自身在加大招聘力度、推进机器换人等诸多举措的同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北洋镇政府帮助下,在区“共富大脑”运营平台发布加工需求。在收到企业的诉求后,区运营平台第一时间在线筛选闲置工坊和工人数量,结合就近原则和产品适配度,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北洋、宁溪、上郑等乡镇的3个“小橘灯共富工坊”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并将部分加工工序安排到闲置农户较多的山区乡镇,通过30个村的集中加工点最大程度解决用工难题。
通过共富工坊,北洋镇瑞岩村十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在家门口就业赚钱,按成品件数计费,身体好就多干点,家里事情也不耽误,一天收入还有近百元。”近日,在瑞岩村的“小橘灯”共富工坊,忙着组装圣诞球的村民李桔琴高兴地说。
“目前,通过小橘灯共富工坊发展‘来料加工’业务,已帮助我们企业解决了近400个人的用工缺口,让我们对未来生产发展更有信心了。”彭学斌说,“幸亏有了小橘灯共富工坊,以后我们企业的用工难题相信都能得到保障了。”
在黄岩,村民添收入,企业解难题,源于该区借数字化改革东风,建共富应用场景,为“小橘灯”赋能。近年来,该区根据政府侧、企业侧、农户侧现实需求,设置工坊管理、工坊运营、资源共享三大应用模块,各工坊的运行情况、人员数量、收入状态、收入排行、政策补助、收发货情况等信息可在“驾驶舱”一屏掌控,工坊作业情况可通过摄像头实时查看,全面跟踪共富工坊运行成效,实现生产活动标准化、供需调度科学化、监督管理可视化。
“我们从数字化改革入手,以集成手段解决系统问题,打造‘共富工坊’数字化场景应用,并在黄岩交旅集团成立‘小橘灯’运营管理公司,通过数字化管理专职协调企业与工坊间的生产周转,统筹派单生产、验收结算等环节,让‘散装放养’变为‘精准统筹’,实现智能化高效运转。”黄岩区小橘灯数据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建平说。据介绍,在运行过程中,企业发布用工需求,运营公司根据工坊运作饱和度,将需求分解至适宜工坊,并由运营公司代为验收、接运、结算,切实提升整体效能,特别是物流由平台集成后,以集中物流配送的方式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偏远工坊的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今年前四个月,该平台共吸纳57家企业入驻,1865名村民就近从业,实现2000万元生产加工总值,村民创收47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