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机械装备 > 文字新闻
一名深耕电机行业突破的“闯将”“组织者”“师者”
发布时间:2022-05-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的最爱,就是电机。”这是刘栋良近日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

  事实上,无论是作为一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副研究员,还是卧龙电驱的高级研发人员,“电机”已构成刘栋良生活的全部,“闯将”“组织者”“师者”也成为他的名片。

  技术突破的“闯将”

  刘栋良当下的“名头”,是全球最大的电驱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卧龙电驱集团(下称“卧龙”)全球中央研究院副总裁。

  电机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让电力应用在工业、农业、国防、交通及家电等众多领域的装置。“大到远洋航轮、飞机,中到汽车,小到空调等家电,电机都广泛应用其中。”刘栋良介绍说。

  以做电机起家的卧龙,不满足于被称为“东方西门子”,因此,近年来,卧龙在前沿技术上乘风破浪。

  而让刘栋良感到自豪的是,这些年来,他在卧龙以“开拓者”身份出现,成为技术突破的“闯将”。

  如2006年,刘栋良带头研发的交流永磁伺服电机与全数字化伺服驱动器产品,实现全数字通用交流伺服系统产品产业化,形成年产8000套的生产能力。

  2009年,刘栋良成功研发了矩阵式高压变频器的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这项技术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国外技术垄断。

  2012年,刘栋良带领公司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1-2kW、3-5kW、10-17kW光伏并网逆变器,并顺利通过光伏行业TUV、CE、EMC、VDE等国际认证。

  “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步伐,从单电机到数字化产品、智能集成产品,都留下刘栋良博士的痕迹。”在卧龙创始人陈建成看来,刘栋良是“闯将”,更是“福星”。

  电机设备研发的“组织者”

  刘栋良与卧龙的不解之缘,开始是因为博士后研究,然后是因为“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

  2005年3月,刘栋良进入卧龙博士后工作站,从事交流伺服系统及非线性控制策略的研发工作。

  据悉,当时,伺服驱动产品在中国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的产业生产。

  因此,刘栋良将其读博士期间从事的永磁交流伺服驱动、控制策略、无传感器运行等的研究在卧龙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不仅带出一支实力强大的伺服电机研究团队,项目还被列入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形成两种规格伺服驱动系统产品,投入市场后反响很好。

  2013年,浙江省委组织部等四部门,推行“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此时已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主任的刘栋良,成为派驻卧龙的“青年科学家”,与其再续前缘。

  “作为‘青年科学家’被派遣去企业做研发,身上则多了一份责任感。”刘栋良说,当时他对自己的要求,不再仅仅是闯将,还要做一个组织者。

  因此,他对之后的工作进行了规划。“一是对电机应用的未来要看得更远;二是要对集团战略研发项目做好带头组织工作;三是为集团国际化、新业务研发开展培养人才。”

  位于绍兴上虞经济开发区的卧龙产业园,就是刘栋良践行规划的主阵地。刘栋良带领研发团队在这里克服了诸多电机技术难题,实现了电机设计的平台化、电机测试的平台化。

  作为集团研发“组织者”,刘栋良的成就感,是为集团培养研发骨干和一批批研发带头人。现在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布局研发新一代船舶、飞机的电机设备。

  “这方面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符合碳中和理念,卧龙作为国际电机电驱主要供应者,代表着中国,在这方面也要引领潮流。”刘栋良如是说。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在学校外面,刘栋良常常被大家称呼“刘总”,其实他更喜欢别人叫他“刘老师”。

  “在我看来,电机研发产业化,既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也要把论文写在课堂上。这不仅不冲突,而且互相促进。”刘栋良表示,他更感兴趣的是,培养更多电机研发产业化人才,让他们的论文既能写在课堂上,也能写在大地上。

  如其所言,刘栋良近年来也深耕教育领域,致力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此前,刘栋良曾带领学生研发出“先进稳定并网光伏发电微网系统”。该系统是中国第一个以光伏发电微型电网实验研究系统。

  “作为老师,我给学生传达的理念,首先是敢想,例如‘世界上的第一个,我们也可以做’,然后才是敢干。”刘栋良在研究生课堂上的这句话,让他的学生屈锋印象尤为深刻。

  敢想敢干,渗透在刘栋良培养研究生过程中。

  据悉,他的每一届研究生都要在读研期间去卧龙等龙头企业参与研发,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牵头负责子项目研究。

  “直接参与企业重大技术攻关,对能力提升更有利。”谈及在卧龙一年半做研发的感受,刘栋良的学生屈锋如此表示,刘栋良老师的课堂,不局限在校内,而是在世界级大企业的研发实验室里。

  “最后,我的论文不仅发了高质量期刊,关键是在卧龙面向未来的核心电机新产品上得以应用。真实感觉到了知识能创造价值。”屈锋说。

  这些年,刘栋良主持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项目。在这过程中,刘栋良表示,“相比科研成果带来的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我更在乎的是,从中培养出对产业前线敏锐、能为电机未来开展研发的一批学生。这是作为师者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上一条:上海:首家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成功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