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营商环境在南通季度考评中名列第一,海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改革,激活了海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改革开放40年,海门积极探索重点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上世纪90年代中叶,实施了经济制度改革,激活了经济发展活力。近年来尤其是3年来,我市将改革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重点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改革让百姓得到实惠。
行政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优质营商环境的核心之一,4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海门从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着手,在全市建立了全覆盖的三级政务服务网络。2015年10月27日海门市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先后在建设项目和市场准入等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审批模式也初现成效。近3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从项目建设快提速、为民服务更高效的要求出发,紧紧抓住行政审批“3550”和“不见面”审批契机,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总体要求,对海门行政审批的流程进行再造,创造了具有海门特色的预审服务、帮办代办等审批服务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行政审批的“2340”海门版,10天、20天办完一个项目所有审批手续变为现实。全速开展“不见面”审批,便民服务通道进一步打通。行政审批效率已成为海门招商引资的新名片。
回顾40年,农业农村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不断深化,尤其是近3年来,海门以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建设为新契机,创新举措,全力推进,到今年10月底前,海门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摸清全市15.9亿元村级“家底”,将32万份股权证发到各户手中,82万村民成为“股民”,只待享受股权红利。试点工作中,我市通过自主研发,首创“海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信息化管理系统”,真正做到了“模块清”“功能全”“权限明”。为确保农民权益最大化,海门研究出台了“1+5+N”配套政策,最大程度将因就业、升学原因,户口迁出农村的学生等特殊人员纳为“股民”。此外,我市进一步出台相关文件,赋予股权更多权能,规范股权交易、继承和转让。特别设市、镇两级交易机构,鼓励农民个人产权进场流转。
海门是教育之乡,改革开放40年来,海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2013年,海门从教育实际出发,从义务教育阶段率先起步,组建了11个义务教育集团,以市区优质学校为龙头,带动区镇学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拓展,全力提升全市义务教育教学水平。近3年来,海门围绕集团化管理,不断进行深度探索和改革。2017年在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管理集团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组织重构和资源重组,又成立了实验小学、东洲小学、实验幼儿园、东洲幼儿园等4个教育集团,形成了行政管理集约化、教师发展同步化、财务管理高效化、内涵建设一体化的紧密型集团办学新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再均衡,教育质量的再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海门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2014年7月,以“海康集团”揭牌为标志,“集团化”“医联体”为形式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实质启动,成为全省第一个实质挂牌的县域医疗集团。2017年底,海门在总结医联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重新构建以2家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医院,4家中心卫生院为骨干医院,1家第六人民医院、1家仁济医院、9家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医院,建立2个医疗联合体。形成县级公立医院、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医联体模式,根据各自的等级、规模、水平,确定不同的医疗服务任务和内容,组建区域医疗服务网络,发挥区域医疗资源最大作用。2018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医联体管理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制度,县域内就诊率达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