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滁州 > 文字新闻
以绿为笔 绘就生态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2-04-27  来源:滁州在线  发布开发区:安徽全椒经济开发区

  “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前提,事关百姓福祉和生活质量。”2021年10月9日,市委书记许继伟在全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及水环境质量提升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字里行间传递一个观念:环境是发展的优先级,滁州必定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绿水青山作为滁州好生态的金字招牌,亦是滁州的幸福底色。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鲜明导向,以绿为笔、以梦为马,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绿色滁州,不断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滁州。

  古时滁州之美,蕴含在《醉翁亭记》《滁州西涧》等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意境里;如今滁州之美,流淌在琅琊山的秀丽、清流河的茂润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这些绿色是滁州最鲜明的底色、最宝贵的资源,高水平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是市委、市政府的一贯追求,更是皖东人民的共同期待。如何守护这方绿色、这片净土,滁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强力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守住这一方好山水。

  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百姓共享绿水青山蓝天,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关心的头等民生大事。

  在“护蓝天”上,出台全省首部扬尘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为执法提供依据;在全省率先开展“战臭氧保优良”专项攻坚行动,整治挥发性有机物、工业炉窑、工业锅炉企业;上线全省首个VOCs污染治理设施工况监控系统,首批完成283个重点点位安装联网;开展“百日会战为健康”“秋冬会战保健康”等攻坚行动,有效降低PM2.5、PM10平均浓度;建立“区域包保+点位包保+人员包保”联动机制,依托334个微型空气监测站点, 划分为6个网格片区,对涉气企业、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开展加密网格化监测;“十三五”末,全市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同期下降36.1%,实现2017年以来“四连降”;2017-2019年度,全市秸秆禁烧工作在省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

  在“守碧水”上,落实苏皖两省签订的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合作协议,2019至2020年两年,滁河陈浅断面因水质改善累计获得省补助金近6000万元、江苏省生态补偿4000万元;开展“坚守断面保碧水”攻坚行动,连续六年7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出台全省首部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在全省率先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西涧湖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整治被选为全国学习样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依托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深化共保联治,推动协同治理,共同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

  在“培净土”上,编制全市“十四五”土壤、固体废物专项规划,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实施重金属污染物减排;开展“管固废、保安全”危险废物攻坚行动,实现危废全生命周期监管;完成疑似污染地块的初步调查、污染地块风险评估和高风险地块土壤样品采集,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来安县国家级土壤治理修复试点项目提前完成,3个市级治理修复工程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我市针对多轮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开展清仓行动,组织开展“四清普”摸清家底,深入推进“三大一强”、“铁拳出击抓整治”、“严、重、促”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回头看”等专项攻坚行动,强力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按序时进度完成反馈问题整改、销号,通过依法精准科学治污,持续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优良天数稳步增加,青山脚下绿水环绕,城中游园满目苍翠……“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生态文明的新滁州已阔步走来。

  深化改革,制度先行。我市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一“牛鼻子”,2016年在全省率先出台《滁州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42项具体改革任务,更加注重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实行统一保护,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清晰路线图,搭建了体制改革框架体系。

  大胆探索,开创“先河”。我市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勇气和决心,积极探索、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市25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标准,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推进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等。

  示范创建,亮点频出。按照《滁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2020年累计获得省生态补偿资金931.5万元,排名全省第2;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共核发许可证896个、登记企业9723家;2018年在省内率先实施环评技术评估评审费用“政府买单”做法,累计为企业减负3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环境影响区域评估,实现成果共享。

  涵养文明,绿色发展。大力开展省级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市本级及天长市、定远县完成第四届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申报;明光市、全椒县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持续推进白米山区域矿山治理修复工程,入选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成效案例;修复滁河生态,打造北岸17.5公里独具特色的生态绿地廊道和临水公共活动空间;在全省率先制定绿色发展行动考评办法,积极推进实施绿色发展重点项目,加大绿色项目金融支持力度,成功推动发放全国首笔1.09亿元“碳中和挂钩贷款”。

  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和治理。我市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持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水平,用真情、用恒心、用全力守护滁州的绿水青山。

  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智慧环保平台建成运行,集成3个国控、6个省控空气站点及334个微型站空气质量数据和7个国控及4个省控断面水质数据,实现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全部“上云”;完成200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进度全省排名第一;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基本建立污染源清查底库。

  持续有力推进“两山”转化。编制全市碳排放达峰方案和二氧化碳排放清单,推动林业碳汇核算和交易试点;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相关做法得到国家林草局肯定,明光成立全省首家镇级“森林银行”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推进全椒工矿废弃地、凤阳石英砂行业、清流河、明光女山湖湿地、凤阳濠河等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完成全市112个“绿盾”重点点位复核整改。

  一条条改革措施、一项项改革成果,让滁州绿色发展底色越发鲜亮,处处洋溢蓬勃生机,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文明新画卷。

上一条:安庆市大观区:出实招,见实效,电教远教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