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超超和姜慧这对小夫妻家住朱家角镇沈巷村港圩2队,这对“90后”小夫妻春日里最爱收拾家里的“小花园”,甚是浪漫!而今年的这个春日,小夫妻携手同行,用志愿行动浇灌起社区“大花园”。
4月3日,朱家角沈巷村港圩2队的村民一时慌了神,原来是抗原筛查出一例新冠“中队长”,这对一个平均年龄65左右、人口结构复杂、青年寥寥无几的村子来说,着实“雪上加霜”。封闭管理以来,村里志愿者队长已年近60岁,人力极度紧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村里的疫情形势,夫妻俩第一时间响应村党总支战“疫”的“号角”,和村内另外2位年轻志愿者组成了“港圩志愿者团队”,以“全天不间断地值守”、“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奋勇向一线”的责任与担当,撑起了村里的抗疫主心骨,全力构筑起抗疫坚实的红色防线。
每日上岗前,54岁的妈妈总是要“查岗”。“慧慧,你排查时,一定要戴好口罩。”“超超,你在登记信息时,也千万要注意自我防护。”妈妈反复叮嘱着,因为妈妈是这个队的党员代表,在这之前,她在志愿服务中因为与阳性密接,停下了志愿工作。如今,她的孩子接过了“志愿棒”,只愿他们能平安。这两天,天气闷热,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和其他志愿者、医务人员一样,汗流浃背。当诸超超脱下防护服时,已全身湿透,汗水一直顺着手套向下滴。“穿防护服确实热得难受,但想到已在抗疫第一线奋战3个月还未回家的父亲,这点困难不算什么,我坚信我们很快就能战胜疫情。”诸超超擦去额头上的汗水说道,一旁的妻子望着丈夫,连连点头。
在志愿服务中,面对问题,夫妻俩发挥专业优势,建言献策,让各项志愿工作更有序、更有质。
丈夫诸超超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在志愿者工作初期,他利用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及时指出组内志愿者存在的防护问题,例如口罩佩戴、手部卫生等,细致讲解,专门为老年志愿者们提供“一对一”的指导。防护服的穿脱是志愿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他便承担起每日培训的任务,对防护服的穿脱顺序和方法进行专业指导与培训,确保每位志愿者每一步都科学规范,然后再安全地去完成村委的其他任务,保障村民生活需求。
妻子姜慧是九亭四小的一名党员教师,一直都负责学校的防疫工作,每日做好学校1800多名学生及其同住人的信息统计。当天发现阳性病例时,村委会立即开展人员大排查,但她拿到纸质名单时,发现现有的名单不方便筛查,于是她运用擅长的文本信息编辑特长,将同一号楼同一户的人员进行合并分类,对表格进行重新排列与优化,清楚地了解到本地人员共68人、30户,来沪人员共222人、131户,这为后续的抗原试剂的发放、核酸检测人员安排、物资发放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志愿者的工作效率。
用“脑”寻法,与时间赛跑。在第一次单独组织核酸检测时,夫妻俩发现检测经验不足,准备不够充分、老人行动慢等,导致第一次的核酸检测速度慢,这给医护人员检测造成极大不便。当天虽然勉强完成全村的核酸检测,可夫妻两人也是身心疲惫,对后续的志愿工作一脸愁容。当晚,夫妻两人深夜讨论,罗列出所有问题,并与村委会人员逐一进行改善和优化,例如诸超超善于手工,亲手制作核酸检测工作台,便于医护人员操作;姜慧打印现场提示标题,处处提醒村民提前准备二维码、时刻保持两米距离……夫妻两人用“脑”寻法优化了工作,后续的核酸检测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组织也越来越有序,为村里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
用“心”浇灌,与温暖同行。为了能够第一时间通知到村里的所有人员,夫妻二人建议队长组建微信群,用于日常通知,但组建后又发现了很多民生问题,首要问题就是外来人员的顾虑。因为物资紧缺,在群内负面情绪较多。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在第一次发放物资时,发现物资并不充足,夫妻二人考虑本地人有种植蔬菜,物资相对不紧缺,所以向队长提出了建议,能否先发放给外来人员,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村委会商议同意后,开始发放物资,一瞬间群里的正能量满满。其次,夫妻俩还把“独居老人”时时挂在心,发放抗原时,他们会挨家挨户询问老人,是否需要提供生活帮助;听到群里有人喊着缺少防疫物资或生活必需品时,他们会把自己家里的部分物资赠送……这个春日,他们用“心”服务,点亮温暖之光,共筑起社区“大花园”。
2022年的春日,这对“90后花园夫妻”从未停歇,他们在艰辛繁重的防疫工作中坚持前行,担负起职责,守护着美丽家园,让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让我们共同期待又一个春暖花开时,朋友们能相聚在夫妻俩的花园里,共赴浪漫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