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一些市场主体受到严重冲击,必须针对突出困难加大纾困和就业兜底等保障力度,会议决定对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特困行业实行阶段性缓缴养老保险费等政策。
近期,从14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到文旅部印发《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从江西、湖北、山东等地陆续公布帮扶旅游等服务行业纾困的若干措施,再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最新部署,彰显了国家帮助特殊困难行业渡过难关的决心,提振了旅游经济恢复发展的信心。
用好政策助企纾困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落地实施,加上新一轮纾困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将从政策托举和供给拉动两方面为今年上半年的旅游经济带来可预期的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国内旅游市场在短期和局部可能出现波动,但长期复苏向好的趋势不会逆转。
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宁表示,系列政策释放出三大积极信号:“针对大部分旅游企业资金吃紧的痛点,减税降负成为政策纾困的首要出发点;完善旅游企业承接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活动实施细则,有望为旅游企业开辟新的市场;科学精准的防疫政策将得到更加有效贯彻,助力旅游业复苏。”
用好当前的政策,各地需对《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进行系统理解,务实推进。戴斌说,“不能只盯着其中7条对旅游业的纾困扶持政策,而是要完整地去理解政策的指导思想,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通堵点,增强旅游企业发展信心”。
戴斌表示,希望在本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有序放开市场,推动地方政策创新和市场主体商业创新。“持续释放有利出游、鼓励消费的市场预期,营造有利于中远程旅游消费的市场环境。让居民愿消费、企业愿投资,才是助企纾困的根本之道。”
紧跟市场抢抓机遇
文旅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清明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7541.9万人次,同比减少26.2%。“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有刚性出行、近程旅游和本地休闲游托底,旅游消费的宏观基本面仍在。”戴斌表示。
受疫情影响,人们的出游半径收缩,近程本地旅游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在近程本地旅游的拉动下,市场创新的脚步加快,更多新式玩法、新型目的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露营、房车等受到年轻消费者欢迎;参观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的游客比重进一步上升;近郊区微度假创新产品广受认可;自驾旅游、小团定制、“研学+非遗”等出游方式,带动了细分市场的消费升级。供给侧更趋丰富、更显多样、更加优质、更具价值的变化趋势,将有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市场下沉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同样值得关注。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出游游客中农村居民占比达到了38.1%的新高。此外,调查表明,44.7%的回乡务工人员在返乡探亲期间,将商业街区和购物中心作为休闲首选,带动了中小城市和县域中心城市的游乐园、主题公园、经济型酒店、特色餐饮等发展。
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旅游业想走出经营困境,需要有科学有效的防疫措施、坚强有力的纾困政策,更重要的是,各类旅游市场主体要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拓展商业新空间。
戴斌表示,旅游业不能坐等游客上门,而是要服务商、景区和度假区、旅游演艺、餐饮和购物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拼尽全力发现旅行新需求、培育休闲新市场。“疫情让旅游业认识到市场的力量,更多企业开始以消费视角重新审视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产业创新,更加强调文化引领、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以增量投资带动存量优化。”
“疫情加快了旅游业发展变革和优胜劣汰的速度。旅游产品设计及供给要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奇创旅游集团董事长、景域驴妈妈集团创始人洪清华说,旅游是体验经济,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业态要根据游客的新需求进行升级迭代。
“在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科技创新广泛应用、新一代引领消费的时代,旅游集团和中小微型企业当以文化引领+科技创新、新基建+传统项目、旅游需求+休闲空间为导向,在复苏和创造中实现重塑,再造旅游产业价值。”戴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