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世界级科研领先的汽车零部件提供商。”
这句口号显示在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官网上最醒目的位置。十年前,当这家企业提出这样的发展愿景时,也许不少人认为建新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过于宏大的目标。
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建新已经成长为年销售额超28亿元,拥有10余家子公司和5000多名员工的企业航母。公司无论研发、试验水平都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准。
有人说,建新的发展是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汽配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发展的方向。也有人评价建新是“民族汽配行业的一匹黑马”。
当众多的目光探究这家企业成功的秘诀时,都不会忽略建新官网上的另一句话——“以技术创新开拓市场”。
艰辛创业一路精诚团结
1984年,时年31岁的赵国行创办了建新橡胶厂,生产橡胶V型圈、O型圈、骨架油封。这个地处山边的小厂只有3间车间,8个员工,4台压机,却是如今建新赵氏集团的前身。建新最早的员工都记得,当时产品做出来,要2个人肩膀挑着送到车站,然后一路车载船行,送到上海十六铺码头,再挑到商店。一担货物有200多斤重。
曾经在梅林机耕站开过拖拉机的赵国行,对于机械并不陌生,办厂以后,更是在技术上把关极严,做到对每个工种、每道环节了如指掌。凭借着严格的质量管控,建新橡胶厂当时的产品获利颇丰。
随着密封圈产品获得成功,建新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工厂开始生产减速器和饮水机、洗衣机产品,产品销量很好,甚至工人加班加点也来不及做。
然而,没有一种创业是一帆风顺的,危机总是不期而遇。赵国行的夫人李爱娣记得,建新在生产饮水机产品时出现了超过400万元的亏损,在当时,这是一笔天文数字。临近年关,赵国行焦虑得几天睡不好觉,每天苦思冥想筹钱的办法。后来他向信用社贷款了5万元,又到上海客户那里借来了22万元钱,赶在过年前,把员工工资、水电费、税费都交了。“那时候,我们压力非常大,每天如履薄冰。如果我们这个公司倒闭的话,有多少人会跟着我们一起失业。”
陈能飞在1984年建厂时就是建新的员工,做检校工兼电工。他说:“那时,我们没有技术,但是靠什么?就是靠大家的团结。当时我们吃住在公司,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个产品做出来。”
陈灵浓从小是听着建新的故事长大的。“小时候,我父母在建新旁边的工厂上班,回来他们会说建新的事。他们说建新对员工很好,工厂不管多么困难,工资和年终奖都是准时发。还有,他们说建新的人都很团结。”她后来进入建新,如今是集团计划物流部部长。
正是凭着老一辈建新人的吃苦耐劳和忠诚敬业,建新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光,一路发展壮大,并把公司对员工的责任写进企业核心价值观——“员工、合作伙伴、社会与企业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