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长三角需要进一步发挥经济增长引擎的积极作用,为全国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要稳步增强人口集聚、发展大中城市、积极推进产业扩散。
走在前列是长三角的重大使命担当。11月5日,习近平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指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长三角需要进一步发挥全国经济增长引擎的积极作用,为全国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长三角走在前列的新趋势
长三角崛起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事件。改革开放前,长三角并非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1952年至1978年,长三角沪苏浙国有投资合计仅占此期间全国国有投资的10.1%。因此,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是一枝独秀。1978年,上海GDP占全国7.9%,江苏浙江GDP合计占全国10.7%。浙江1978年人均GDP仅331元,只有全国平均的86.0%。
改革开放至今,长三角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0年,由于上海缺少活力,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降至16.8%。第二阶段是1990年至2005年,上海国企改革加快以及浦东开发开放,经济发展加快,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达到了20.7%。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2013年,主要是要素闸门关紧导致苏浙外延增长受阻,且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加快,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又降至18.8%,下降1.9个百分点。
从2014年起,长三角形成第二轮走在前列的增强阶段。到2017年,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又上升至19.6%,虽然近两年上升的势头有所放缓,但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经济增长仍整体快于全国。
全国商品出口的坚实支撑。2017年,长三角商品出口合计89819亿元,占全国的58.6%;如与广东出口合计则占全国的86.1%。尽管今后国内经济增长将以消费主导,但对一个进口原油占2/3多,进口铁矿砂占4/5多,进口高端芯片占90%多的大国来说,促进商品出口是发展的命脉。
长三角走在前列符合区域发展客观规律
全球经济以沿海地带为主体而展开。长三角是中国沿海地带最大的一块沃土,由此决定了长三角在中国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使命和担当。
1.美国和日本经济长期向沿海集聚。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自1963年以来持续向沿海集聚。1963年,美国沿海23州和华盛顿D.C.的GSP(GrossStateProduct州生产总值),占全美的比重为45.5%,2013年上升至52.3%。日本经济长期向东京至大阪的太平洋沿岸直线400余公里区域集聚,1955年至2011年,这一区域GDP占日本全国比重从46.3%上升至54.6%;人口从1995年占日本35.0%,上升至2012年的49.5%。
2.长三角农业社会发展的积极三角。浙江在农业社会期间,内在具有一个区域发展的积极三角,分别是土地、气候和人口三个方面。其中的任意一个方面,都在给定条件下对另两个方面具有较强激励和较弱约束,从而有利于浙江的发展。这一分析,也适用于上海和苏南地区的农业社会。
这里一个关键因素是气候。浙江、上海和苏南地区光照充分,雨量充沛,光热水气同步。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就是土地对于劳动投入具有持续较高的边际产出。在长三角,只要对土地予以劳动投入,土地就会有相应产出。然而这也导致人口较快增长,于是促使农民继续增加对土地的劳动投入。
正是这一积极三角,促使长三角农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勤劳、精明、务实、开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而且也正是这一传承自农业文明的社会价值和行为准则,成为当代长三角人民创业创新的精神文化支柱。因此,长三角的当代发展是历史进程的必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长三角未来发展,虽然物质生产仍有较大空间,但相当程度将取决于知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这使得农业社会传承的文化将有新的积极作用。
3.长三角的高密度均质化空间。以宜居空间人口密度而言,长三角无疑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区域之一,而这显然是独特的气候因素和较高的亩均产出所致。
这就极大降低了区域发展成本。经济主体能在较小空间内低成本地获取要素供给,同时能低成本地销售产品,能较快地在较小区域内形成最起码的规模经济,创业难度较小。同时也导致区域内任意一个点均具有较好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条件,发展难度较小,而这些显然是低密度区域所不具有的。进而在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局面下,由于短途运输成本大大低于长途运输成本,导致区域内距离的“相对消失”,有利于形成低成本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增强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长三角人均GDP差距大大缩小。1978年,长三角76个县和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人均GDP最高的5个地区为最低的5个地区的9.1倍,2004年这个差距缩小到6.3倍。2017年,浙江11市人均GDP均已超过或接近6万元,人均GDP上海与最低市差距已缩小至2倍。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从“一花独放”较快转变为“百花齐放”。
4.长三角的双子星座物流体系。这是全世界大湾区少有的一个优势。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构成了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的态势,建构了长三角独特高效的物流体系。
长三角继续走在前列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央五年计划(规划),在1990年至2005年曾将发展重点放在中西部,2005年才重新提出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对于长三角来说,如果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符合客观规律,则能发展得更好,且能更好地担当起全国发展引擎作用。
1.稳步增强人口集聚。人口是区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稳步推进人口集聚不仅能增强长三角发展活力,也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和促进中西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人口比重提高了0.479个百分点,整体集聚能力显然较弱。尤其是上海人口自2013年以来,占全国比重有所下降。如果不增强长三角人口集聚能力,不但影响长三角的发展,也不利于全国发展。
2.发展大中城市。长三角人口集聚较弱,主要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所致。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和主引擎,但上海人口集聚长期受控。其实根据东京发展经验,上海应该仍有相当的人口集聚空间。当前上海人口负增长、建设用地零增长,从长三角整体发展和全国发展通盘考虑,并借鉴全球特大城市发展经验,仍值得探讨。
浙江城市体系发展总体合理,大中城市发育不足主要是发展阶段所致。积极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地带和浙中盆地的全域都市化,以及乡村郊区化;大中城市是浙江城市体系的主骨架和中坚,小城市及城镇的发展亦不可或缺,但重点应是大中城市。江苏的苏南地区尤其是苏州和无锡,从空间结构而言已与上海浑然一体,“同城记”已然实现,目前关键是体制和政策的一体化。
3.积极推进产业扩散。长三角只有促进及有利于全国其他地区发展,才能有效提升在全国的发展地位,才能取得中央政府和全国各省的积极支持。
积极实施“三中心一基地”发展战略。一是成为全国的投资促进中心,以长三角的资本积累,积极向中西部投资。二是成为全国的知识生产力促进中心,既增强自身的知识生产,亦积极促进知识向中西部的应用扩散,这比物质生产扩散更为重要。三是打造服务业发展促进中心,当前国内旅游供给严重不足,中西部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待字闺中或开发不力,长三角应责无旁贷地促进其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增长点。四是打造制造业总部基地,一方面推进日用工业品在中西部的“销地产”,另一方面在确保生态环境下推进制造业的全国布局,有重点地促进中西部制造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