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准时的接送,一趟趟逆行的奔走,他们夜以继日,打通了封控期间的居民就医“生命通道”,保障了群众的生命健康。
封控期间,一车难求,接送怎么办?“专车”作补充。
“许阿婆您好,请上车。”早上5:30,万里街道一封控小区大门口,身穿“大白”的董师傅站在非急救转运车旁,迎接今天第一位需要转运的居民。“我开的是非急救转运车,主要在封控期间负责接送小区有特殊就医需求的老人。”在浦西地区新一轮核酸检测前夕,董师傅临危受命,与另外两位同事一起到万里街道承担非急救转运任务。“从4月1日到现在,我们每天都有预约转运和临时转运。”董师傅说,今天最后一单是晚上8点送血透病人去同济医院,等送完病人回家后,回到宿舍已经是半夜了。每运送一次居民,董师傅都要严格按照流程对车辆进行全面消杀、通风,才能进行下一趟运送。
每天的转运任务忙碌而繁重,董师傅一天只有三、四个小时可以睡在床上,其余的时间都在往返医院的路上。“许阿婆,您进去之后我就去接下一个病人,到10点半我在门口等您,送您回家。”董师傅叮嘱老人。“好的,谢谢你啊。每次都这么细心。”许阿婆是一位七十多岁的独居老人,听到4月1日起,浦西要封控了,尽管封控期间可以叫120,但她还是担心自己每周三次的血透会很难,“我想怎么办?车子也没有,120肯定也难叫。”正当阿婆发愁之际,居委找上门,登记了她的信息,并在4月1日封控第一天就为她安排了转运车辆。
封控期间人员紧张,找车子、对接医院,谁来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3月27日,万里街道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部署新一轮核酸检测封控工作,同时成立了由街道主要领导牵头的各个保障小组,全面保障新一轮核酸检测工作及区域封控期间的居民生活。
“当时医疗保障作为一个重要事项进行了周密部署,街道医疗保障组第一时间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对接。”万里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共同制定了《关于万里街道封控管理期间应急医疗保障工作提示》,并建立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区”三方联动沟通机制。依托万里街道中浩云、富平、颐华3个片区,每个片区对应5个居委会,每个片区各固定配备2位家庭医生及若干医护志愿者,与居委会密切对接。同时,街道对接了专业的非急救转运团队,保障及时接送血透、放化疗病人及孕妇产检、生产。
打通沟通渠道的同时,浦西封控前的三天,万里街道各小区对有血透、化疗等需求,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地毯式排摸。“当时我们是连夜排摸,因为要抢时间。特别是血透,社卫中心需要向定点医院提前预约。”街道应急医疗保障组工作人员说,通过排摸,统计到万里辖区内共有60多位居民有特殊的就医需求。正是通过细致排摸,及时掌握了居民的就医需求,万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时为血透病人预约了治疗时间。“3月31日晚上,我们把4月1日需要送医的血透病人都安排了接送车辆。”
需求多、事复杂,怎么办?时刻待命,随叫随到。
除了紧锣密鼓地安排已排摸出的居民就医需求,街道应急医疗保障组的工作人员还分别对接片区内各个居民区的相关需求,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置。“我们在群里是时刻待命,随叫随到。手机24小时开机,让居民区一线的战友们能够第一时间找得到、靠得住、问不倒,不把问题留给基层。”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这样守望相助,也成了大家坚持到底的动力。
“卡巴拉汀、舍曲林、美金刚口服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吗?”街道应急医疗保障组的工作人员刚在片区群提出需求,群内蹲点的社卫中心医生就发了回应。得到回应后,问题接踵而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那只能去定点医院配了。于是,工作人员立即对接居委,安排居委干部代配药物。
万里街道应急医疗保障组会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制定了《互联网诊疗指南》,并指导居民线上求医问药。无法线上就医配药的居民,可向居委会提出,由居委干部在片区医疗保障组微信群内向家庭医生咨询,根据轻重缓急,提供代配药服务。“我们社卫会开出简易门诊,居委工作人员会‘跑腿’代办。”街道应急医疗保障组的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居民急需的特殊药物,社卫中心无法配到的情况下,可由其对接定点医院。“按需施策,对症下药,有效分流居民配药就医的压力,实实在在为基层减了负。
在街道应急医疗保障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联动“下,万里街道共闭环转运确需外出就诊、血透、放化疗等居民百余人,并完成当日就诊当日回访,确保外出就诊人员全过程闭环。街道非急救转运专车累计往返六十余次。
而随着封控时间的延续,守护”生命通道“的各方已经行动起来,排摸新的需求、完善更多举措,尽管他们已经非常疲惫、心力交瘁,但他们坚信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