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已经连续腹泻两天了,担心会脱水,能不能帮我们配点止泻的药?”疫情当前,骆女士一家本不想增添他人负担,但身体状况始终未有好转迹象,家人们最终向街道和居委发出求救。
傍晚5点,甘泉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李惠贞从骆女士所居住的新灵居民区党总支获知这则求助信息。尽管医院门诊此时已关闭,周边药房也均处于歇业状态,作为“配药小分队”队员的她却没有因此被“困住”,“我们立刻和同济医院药房取得了联系,好在有这条‘绿色通道’,很快就采购到了药品。”
从居民提出配药订单,到收到所需药品,短短40分钟内,这场配药接力在日暮降临前落下帷幕,其高效运作的背后,是医院、街道和居委三方的紧密配合。
医院保供药品,居委接收需求,而街道发挥枢纽作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为居民配药架通桥梁。在此要求下,一支由服务办骨干力量组成的“配药小分队”应运而生。
“小分队刚开始只有2人,现在增加到5人。”甘泉路街道服务办主任施明浩介绍,街镇老龄化程度高,居民用药需求底数大,随着全市继续实施封控管理,需要更多人手保障配药服务有序运转,“这4天里,我们已经陆续收到来自20个居民区、2个养老服务机构和1个旅馆,共1922盒药品订单,服务人次达221人,这个数量也有些超出我们预料。”
每天上午,李惠贞和“配药小分队”的其他队员先到各个居民区,向居委收集居民的基本信息、药物清单和医保卡,经过简单梳理后,前往同济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设的“绿色通道”集中办理挂号、配药、收费等流程,最后再将配好的药物送回各个居民区,由社区志愿者交到居民手中。
一来一回,整个配药流程看似简单,却需要“配药小分队”的成员们保持高度的细心与耐心。“药品不像别的东西,可以随便买随便配,每一个订单都需要仔细核实。”李惠贞将自己比作第一道“滤网”。
“我们曾碰到过一个居民,试图一次性订购10类药物、共35盒药,远远超出正常需求。”她指出,申请配药的居民中大多罹患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出于对药物短缺的恐惧,很可能出现“过度配药”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就要和居民事先进行电话沟通,了解他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态,劝说他重新调整配药清单。”
第二道“滤网”设在医院。李惠贞表示,在配药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医保卡上的历史诊断记录,对居民申请的药品清单进行核实,如遇到多配、错配等情况,会通过“配药小分队”的成员,向居民传达合理的用药建议。
为了架牢配药桥梁,甘泉路街道在前期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施明浩介绍,在与医院的衔接上,街道率先和同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沟通协调,开辟了配药专用“绿色通道”,在给予专业用药指导的同时,提供集中挂号、集中配药等服务,提高了“配药小分队”的配药效率。
另一方面,针对居民区,街镇首先下发通知,提醒居民在实施封控管理前自行准备好所需药品;其次,指导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处理好居民配药的信息收集工作,包括需要询问居民哪些信息、上门收取医保卡、如何联系“配药小分队”等内容。
疫情不止、服务不停,在全市继续实施封闭管理期间,甘泉路街道将继续组织好“配药小分队”,为居民配药架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