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泾村刚刚并村时,村级可用财力不到70万元,基础薄弱。中泾村党支部书记范益民经过10多年的努力,把发展薄弱的中泾村打造为年收入上千万元的生态新农村。
在拓宽农业发展渠道、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范益民也十分重视提升农村环境质量。他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对稻田的湿地功能造成损伤。当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推广农村水源污染治理项目时,中泾村及时把握机会,争取到了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合作,实施对金星湖湿地的修复。
先前金星湖只是一个砖瓦窑挖的坑,因为蓄积了一定量的水,很多渔民就在里面养鱼。日积月累地投饲料、打农药,使得这块地方水质变差。范益民想把金星湖变得既有渔业收入,又能保持较好自然生态。经过勘察和研究,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们和南京大学湿地研究所利用金星湖地势落差将生活污水引到金星湖上游,于中游种植浮游植物吸收污水,在下游深水区种植沉水植物,经过植物净化后的水用来灌溉农田,形成了完整的水循环,金星湖的水也变清了。
为了让中泾村走上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村里又把目光投向了人工湿地——稻田。稻田湿地可以实现经济生态双效益,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共生的地方。中泾村开始在水稻种植区尝试稻鱼共生的种养殖方式,鱼的活动对水稻有除草松土、保肥施肥、控制病虫害等作用,水稻又为鱼遮阴蔽日,令其迅速增肥,在和谐共生的环境里构建“稻鱼共作”的现代化农田。中泾村还加大黄鳝养殖,并建立了蟾蜍驯养基地,达到除虫、检测环境的作用。蟾酥、蟾衣也为村民增加了额外的收益,与传统单作稻田相比,综合种养生态农田的稻米产量略低,但生态稻田的综合效益反而更高,每亩地的经济收入从2000多元提高到近万元。
在生态和经济双赢的驱动下,中泾村的580亩高标准试验田应运而生,农田大面积连片,所有灌溉渠道以地埋式建立,形成蟾蜍、黄鳝、水稻叠加的立体型合作模式。中泾村一鼓作气,与省林科院合作,在农田上开发功能性大米的种植,稻田逐渐实现种养结合、生物循环和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三大功能。这些农田还参与整个村落的水体循环,通过金星湖湿地的修复和生态农业的推广,中泾村在改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生态上的成功。
接下去,中泾村将按“一二三步”走,即首先完善好基础设施,改善园区环境建设;接着帮助园区的企业健康运行,确保他们有盈利;最后引入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带动老百姓致富,改善全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范益民表示,中泾村的目标是让年轻人回来,乡村恢复活力;让鸟回来,生态环境改善;让文化回来,让居民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