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进一步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2016年以来,郎溪县积极探索发展再生稻种植,扎实做好“三个坚持”,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
坚持政策铺路,用好“指挥棒”。整合资金添动力。出台扶持政策,优先安排再生稻种植主体参与粮食提质增效示范点建设;围绕品牌创建、育秧设施、机械配套等关键环节给予专项支持;统筹粮食生产发展、稻谷补贴等项目资金向再生稻生产倾斜,累计补贴资金355万元,有力推动再生稻生产发展。完善基建补短板。加大县域内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土地平整,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打造田成块、渠成行、路成网的优势布局,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为再生稻生产及农业现代化种植创造条件。强化培训提技能。贯彻科技兴农的理念,切实做好农业技术提升,连续多年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粮油班”,邀请华中农大、省农科院等专家学者授课指导,培训指导农民1.2万人次;多次组织优秀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赴洪湖、蕲春等地考察学习再生稻生产,不断提升种植管理水平,先后惠及各类主体390余人次;积极推进行业内观摩交流常态化,对生产实际中涌现出的涛城镇宗成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梅渚镇阳力农作物种植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涂世银等优秀主体,鼓励他们在县域内开展经验交流,形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坚持示范引路,突出“领头羊”。突出大户带动。发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农户参与再生稻种植。全县种植区域由原来3个乡镇发展到7个主要水稻生产乡镇全覆盖,群众认可度和种植扩展度极大提升。突出品牌增效。鼓励支持稻米企业在长三角地区打响品牌,众鑫水稻一种两收产业化联合体注册“稻桩香”“宗成”“漪湖香”等稻米商标,广销沪苏浙地区,累计销售500万元。突出宣传推介。积极鼓励再生稻企业“走出去”,组织参加展销会、订货会20余场次,鼓励和支持本地5家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营销,不断拓展新兴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
坚持成效带路,激发“导向力”。方式、效率双优化,实现藏粮于技。围绕优良品种、突出主导技术模式,坚持工厂化育插秧、明确全县头季稻8月12日前务必收割、规范机收路线长方形跨田作业等,有效降低生产风险,周年稳产丰产性好。该县不断优化生产方式,错开单季稻生产季节的用工高峰,再生季生产管理到位,有效降低生产劳动强度,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种地、养地相结合,实现藏粮于地。中稻-再生稻种植,可实现冬季休耕,配合发展绿肥种植等地力培肥措施,较“稻-麦”“稻-油”轮作等传统种植模式,节约成本、增加产量,促进土壤肥力提升,实现藏粮于地。经济、生态共提升,缓解环境压力。再生稻生产因头季生育期提前,病虫害发生较轻,再生季基本无病虫害影响,农药、化肥使用量较常规种植减少50%。再生稻两季年产量稳定在850公斤/亩以上;比传统种植模式增效500-600元,节本增效明显。再生稻头季因需留高茬桩,粉碎秸秆量少,再生季基本实现秸秆全量还田,有效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减轻农田生态环境压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