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静安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上下拧成一股绳,用智慧和热情坚守岗位、服务群众,本着法律人的严谨细致,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仲裁业务,有力保障了业务工作不断、不乱,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处工作正常、有序、平稳开展。
“我所在的小区因疫情被封闭,没有办法过来递交仲裁申请,会不会过时效?”“企业拖欠我的薪资,有没有线上申请渠道?”在区仲裁院立案庭里,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倾听电话那头的诉求,逐一解答来电问题。
为了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减少人员聚集,区仲裁院立案窗口及时调整接待方式,一方面发布对外咨询电话,第一时间接听市民群众的来电咨询,细致耐心地做好政策解答;另一方面开通电话预约通道,方便市民不出家门就能预约办事,减少排队等候时间。
同时,倡议市民群众在“上海人社”APP上申请网上调解,通过“非接触、不见面”方式做好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立案窗口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要求进入接待大厅的市民群众办理咨询、仲裁业务时,需要提供本人48小时内核酸检测结果阴性的报告,配合接受扫码、测温,全程佩戴口罩方可进入,而且排队落座间隔1米以上。对于暂时无法进入大厅办理业务的市民群众,立案窗口还特别提供纸质版“温馨提示”,告知网上相关办理流程,指导办理准备工作。
疫情期间,立案窗口不按“暂停键”,陆续接到多起10人以上的集体争议案件申请。有的争议申请由于涉及人数多、诉求杂、材料乱,给窗口立案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为此,立案庭主动作为,协同调解庭采取“促调解、助法援、分时段、分批次”措施,由调解组织、工会法援提前排摸和梳理案件情况、完备申请材料、确定三个代表人,并按照每日10人分批、依次挨个进入大厅的方式完成申请,确保大厅安全可控、秩序井然。
面对疫情带来的业务庭室工作人员无法正常到岗的“突发情况”,仲裁庭反应迅速,每日通过微信等方式梳理庭里的人员和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落实到人,每一个案子在疫情期间都能得到平稳处,并且第一时间与当事人沟通最新防疫要求及出庭情况,避免产生矛盾。
无法到岗的工作人员居家不离岗、办公不松懈,通过电子媒介撰写和传送仲裁文书,保证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承办案件办结。仲裁庭“老法师”王明学还开展线上调解工作,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与双方当事人联系,不厌其烦地与他们沟通协调,努力促成双方达成一致后,在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让双方签署文书,做到案结事了。
“小区实行14天闭环管理” “小区要封闭48小时做核酸”“我被要求7+7闭环管理”……调解庭内4名工作人员有3人无法正常上班,所有工作都落在了1996年出生的盛天宇身上。他既要保证案子在规定时间内下发到调解组织,又要梳理网上调解案件及时做好处理;既要处置好自身负责的调解案件,及时与双方当事人沟通联系开展调解,还要与各调解组织沟通,以掌握其封闭管理状况做好应对措施。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这个“90后”小伙子毫无怨言,尽职尽责地保证调解庭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他拍着胸脯自豪地说:“我也是能挑大梁的人。”
尽管疫情形势严峻,区仲裁院所有工作人员心中想的只有一件事:仲裁有我,履职有我。
3月11日,区仲裁院接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招募志愿者支援街镇流调工作的紧急集结令。大家积极响应,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
3月13日至15日,仲裁庭书记员夏晶敏支援北站街道,负责做好隔离酒店大厅管理工作、为隔离人员分发一日三餐、转交快递,并随时准备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志愿服务一结束,他就主动要求返岗开庭,缓解区仲裁院人手紧张的困难,次日继续转战北站街道南星小区,支援社区核酸检测工作,还深入密接人员所在楼道开展核酸检测。他说:“这是参加工作以来最难忘的一次经历,作为仲裁人心中那股‘召即来,来能战,战必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3月22日,夏晶敏又一次奔赴共和新路街道,投入社区防疫志愿工作中……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因疫情管控无法到岗工作的赵明漫积极响应社区召集令,成为一名社区防疫志愿者。从帮助社区没有手机的老人和孩子做核酸检测登记,到在核酸采样点扫核酸检测二维码、打印标签贴试管;从穿蓝色防护衣的“小蓝”到全副武装的“大白”,他连续数日坚守岗位,即使暴雨倾盆,即使被雨水打湿了口罩、面罩,也毫不退缩、不见懈怠。她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春和景明 ,守”沪“有我,祈盼战胜疫情,待鲜花灿烂,共赏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