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初芜湖江畔荒滩上的几间“小草房”,到如今近1500亿元年营收的“千亿集团”;
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第一辆车下线,到如今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
从发动机起家的汽车制造,到今天众木成林的“汽车产业生态圈”;
从中国加入WTO元年的首批10辆奇瑞车出口,到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出口第一,海外用户突破200万……
2022年3月18日,奇瑞集团迎来了创业25周年,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奇瑞“今昔对比”的25年,恰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砥砺前行、不断奋发向上的生动缩影。
1997的3月18日,奇瑞在芜湖城北的一片荒滩上,打下了建厂的第一根桩。今天,“奇瑞第一柱”依然耸立在发动机一厂,记录着奇瑞人那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
从发动机一厂的第一根桩开始,奇瑞建起四大工艺车间,逐步形成了集整车、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体系能力。25年后的今天,当初的“小草房”变成了奇瑞今天在全球布局的10多个现代化、智能化生产基地。这些基地都采用同一个生产管理体系——“奇瑞生产方式(CPS)”,这是继丰田TPS、大众KPS、通用GMS等之后的第六大全球共同生产体系,也是自主品牌第一个全球生产管理体系。
随着“新四化”浪潮滚滚而来,2021年2月,总投资130亿元的奇瑞智能网联“超级一工厂”启动建设。作为奇瑞加快智能化转型的重大“新基建”项目,“超级一工厂”是奇瑞首批规划的3个高端智慧工厂之一。
2021年8月,奇瑞集团旗下的安徽海行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海行云将打造汽车行业首个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奇瑞及上下游产业链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打造可复制推广的赋能模式,助力中国汽车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奇瑞率先打下第一根桩的发动机一厂,也是中国最早自主开发轿车“心脏”的地方。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自主开发的轿车用发动机。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澎湃“中国心”,是中国汽车工业亟须突破的“卡脖子”核心技术。
初生牛犊不怕虎,奇瑞选择先啃最硬的骨头。一开始,奇瑞从国外购买别人淘汰的二手发动机生产线,但很快发现,来组装的外国工程师消极怠工,几个月过去了,生产线还没组装完。
奇瑞人意识到,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切都要靠自己。历经艰苦卓绝的自主研发,奇瑞成功打造出中国轿车工业首个发动机自主品牌——ACTECO。截至目前,奇瑞发动机下线总量已累计超过880万台,其中包括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了50余万套;累计9款发动机获得“‘中国心’十佳发动机”称号。
1999年12月18日,奇瑞第一辆轿车——000001号的“风云”缓缓驶下生产线,开启了奇瑞自主造车“从0到1”的突破。
短短25年,从最初的奇瑞“风云”搅动中国车市,到今天的艾瑞泽、瑞虎、EXEED星途、捷途、凯翼等“群星闪耀”全球市场。奇瑞集团的汽车业务已拥有全资的奇瑞汽车、奇瑞商用车,以及合资的奇瑞捷豹路虎、凯翼等10余家汽车制造企业,打造出一系列产品品牌。
随着2021年创下年销量96.2万辆的历史新高,奇瑞集团的累计汽车销量达到1000万辆。
在奇瑞集团1000万的全球汽车用户中,海外用户达200万。驰骋在异国他乡的滚滚车轮,见证了奇瑞推进全球化战略的“出海记”:从贸易“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品牌“走上去”,摸索出中国品牌推行全球化战略的“奇瑞方案”。
今天的奇瑞,建立了包括北美、欧洲、上海等六大研发中心在内的“日不落”的全球研发体系,以及10个海外工厂、1500余家海外经销商和服务网点,海外总产能达到20万台/年。奇瑞的汽车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占到46个,奇瑞还连续5年获得“最佳海外形象20强企业”。
没有核心技术无以立足,没有核心技术无以报国。坚持创新驱动的奇瑞,不断擦亮“技术奇瑞”的金字招牌,努力构筑中国品牌的“护城河”。
乘势行业“新四化”浪潮,奇瑞持续深耕传统燃油车赛道的基础上,围绕“一条线、五层楼”技术路线,加快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共享出行、平台与生态等新赛道。截至目前,奇瑞已累计申请专利23000余件,累计授权14000余件。在2021“全国企业科技创新500强”排名中,奇瑞汽车排名第21位。
如果说“技术奇瑞”是奇瑞立企的看家功底,那么用户思维、互联网思维就是奇瑞加快腾飞的“两个翅膀”。
今天的奇瑞,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围绕用户的“痛点”和“痒点”提供精准服务,努力为用户创造价值;坚持互联网思维,打造开放系统,不断扩大奇瑞的技术边界、合作边界、经营边界。在J.D.Power发布的2021中国汽车销售服务满意度研究(SSI)中,奇瑞以732分在自主品牌销售满意度排名中斩获亚军。
按照“十四五”规划,奇瑞集团业务将全面转向“新四化”,到“十四五”末,实现100%新能源化、100%网联化。2022年,奇瑞将在“创业25周年”之际,步入企业发展规模的新阶段,加快迈向下一个1000万辆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