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生产成本暴涨,价格战却更趋激烈,行业内卷日甚一日。
过去,厂商在终端市场面对面“肉搏”,大家互相比产品、比品牌、比价格;现在,无论是终端一线,还是各宣传平台,厂商之间开始秀“肌肉”、比工厂。
全国建陶行业目前拥有1100多家陶瓷厂,除陶瓷瓦、劈开砖、发泡陶瓷类企业外,真正拥有原料加工、窑炉烧成的瓷砖(陶瓷板)生产企业只有约800多家。
但是,市场上至少有数千个品牌,这些品牌的瓷砖,都是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其中不少品牌,尤其是通过贴牌、委托加工的产品,谈到具体的生产工厂,往往讳莫如深,顾左右而言他。
有些佛山周边区域的企业,甚至不惜将砖坯拉到佛山再完成磨边、抛光、包装等最后一道工序,进行产地洗白,以获得“佛山制造”的纯正标签。
在北方陶瓷砖产区,这样的场景早已司空见惯:一条数百米长的窑炉旁边,一溜排开十几家品牌展厅,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佛山品牌。
一条生产线、一家工厂的背后,往往挂靠着几个、甚至几十个品牌。有些是自营品牌,有些则是贴牌、代加工的品牌。这些贴牌、代加工的品牌,通常不怎么宣传自己的工厂和生产线,但在众多品牌“工厂放价”的竞争当中,有时也半遮半掩地亮出“自己”的工厂真容。
一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让没有自主工厂的品牌很是受伤。消费者更愿意跳过经销商、分销商,直接从厂家拿货。
消费者总以为直接找工厂买砖会便宜很多,可以省下经销商的中间费用。于是,许多厂商开始纷纷以工厂为营销噱头,打出了“工厂特惠”“工厂开仓放价”的促销口号,向消费者展示其现代化的生产线和强大的产能实力,让其误以为自己买到了“工厂价”。
不知不觉当中,“工厂”成为终端促销吸引消费者、争夺市场份额的营销利器。
对于制造业而言,工厂永远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强大如苹果,是富士康代工还是比亚迪代工,还是有显著差距,特斯拉的超级工厂更是让马斯克在国内市场一战封神。工厂规模越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越高,就越能体现出企业的竞争实力。
在这样的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品控更有保障,成本更有优势。因此,在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市场当中,关注厂家的工厂现场和生产场景,溯源产品的工厂地理和相关信息就显得非常必要。
也正因为如此,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买到贴牌产品,或者在落后、简陋生产线上生产的“佛山制造”,更有甚者,催生了磨底标,换包装等许多令人不耻的行径。
近年来,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加持下,陶瓷企业的工厂和生产线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大而又明亮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一尘不染的作业环境、井然有序的生产场景,都成为了厂商秀“肌肉”的最佳方式,甚至有企业将生产车间打造成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常年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参观考察,通过对瓷砖产品生产过程的了解,赋能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随着装备工艺技术的日新月异,近两年,许多企业新建的工厂和生产线都非常先进,尤其是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特别高,车间内的作业环境也大为改观,不但一线员工数量大为减少,而且早已实现了“穿西装打领带”的梦想。在这样的工厂当中,生产的产品不可能太差,否则根本无法支撑其工厂运营的费用。
相反,一些老旧的工厂和生产线,厂房低矮陈旧,生产线阴暗杂乱,许多设备锈迹斑斑,工厂除了必需的生产设备外,在智能化、绿色化方面投入极少,将生产成本控制到最低。这类工厂生产的产品,由于设备简单、陈旧,因此,产品档次不会太高,大多是大路货的低值产品。
在短视频成为重要宣传方式的今天,通过对生产工厂、工序、特定场景的实景拍摄,大体上就能看出一家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甚至可以这样说,工厂的实力就是品牌的实力。工厂的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越高,品牌在终端市场的竞争实力就越强。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常常掉进“工厂开仓放价”的陷阱。一是那些本身没有工厂,长期依靠贴牌或代加工生产的品牌,其所谓的工厂,往往并非自己的工厂,而是拿别人的工厂为自己贴金;二是部分品牌所谓的工厂只有部分冷加工环节,比如磨边、抛光、打包等,并不具有关键的窑炉烧成设备和生产线,消费者不明其理,还自以为买到了工厂特惠价。
无论怎样,亮出自己绿色化、智能化的工厂,总能在终端获客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