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40年,波司登既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勇于直面经济社会、科技进步以及行业变革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与改革创新唇齿相依。波司登的掌舵人高德康,也将个人命运融入波司登的时尚事业,从英姿勃发到年逾花甲,在跌宕起伏的创业革新之路上坚定地走着。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企业掌舵人,听他叙述波司登的发展历程。
不怕吃苦的“裁缝”企业家
在波司登总部,有一辆破旧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和一台老式缝纫机,这是高德康“梦开始的地方”。高德康自幼家境清苦,24岁那年,他靠着从父亲那儿学来的裁缝手艺,组建了11人的缝纫小组,全部的身家仅是8台家用缝纫机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凭着天赋和勤奋,高德康很快便成为当地的“裁缝小能手”。17分钟一条男裤、14分钟一条女裤,十里八乡来找高德康定制衣服的乡亲络绎不绝。随着名气越做越大,高德康成为了村办缝纫组组长。从此,他决定带领村民一同致富。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高德康生活的村子办起了服装厂,他的事业也开始起步。后来,他开始骑着永久牌自行车闯荡上海。那时都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他每天随身带着水壶干粮,天还没亮就骑车出发,深夜才回到常熟,在路上一骑就是十几个小时,回到家常常是腿酸脚肿。赶上刮风下雨,就更加艰难。但无论有多累,路有多难走,第二天他都会蹬起自行车,把加工好的成品送往上海。即使赶到上海时交货单位已经下班,他也能在单位的传达室里饿着肚子整整坐一夜。那时,上海的大小街道乃至每一个里弄叫什么名字,高德康回答得比谁都清楚,他的努力换来了宝贵的信息和机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紧跟市场潮流展开变革
上世纪80年代,臃肿单调的羽绒服虽然保暖,但并不被市场看好。高德康却偏偏对羽绒服情有独钟,坚定认为这是一项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伟大事业。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让高德康意识到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时代要来了。说干就干,高德康先后投入25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办公大楼及其他配套设施,并引进了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流水线,生产规模和能力一下扩大了三四倍。同年11月,“波司登”这一羽绒服品牌的商标正式获批。
好景不长,1994年,波司登工厂滞销15万件羽绒服,2000多万元的资金全积压在仓库里,公司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面对困境,高德康跳出问题本身反思,寻找到了根源——前期在拓展北方市场时没做好市场调研就加速发展。他也因此得出教训:做产品一定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知道市场要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升级浪潮的冲击,品牌老化、调性单一、缺少传播互动等弱点越来越凸显。波司登也曾面临过许多老品牌的困境——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了大众品牌领域,但在中高端产品线上,却基本空白,造成了品牌大而不强,产能过剩,核心竞争力不足,与消费者需求出现了不同程度断层的现象。高德康认识到,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产品本身价值之上的品牌价值买单,消费的升级转型使得波司登的发展理念必须转型,于是,波司登开始了二次创业,从渠道、商品、品牌传播等方面系统升级。“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简单的做法,不断地坚持、深化,你就会成功。”他说。
用品牌打开国际市场大门
“品牌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品牌的塑造、培育、提升和创新,来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腾飞。”高德康聚焦“工匠精神”和“品牌建设”,品牌的价值与力量已经成为波司登立足世界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品牌进化需要产品层面的支撑,波司登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于其42年不变的匠心及对羽绒服产业的坚守。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将含绒量提升至90%,高于行业标准,至今仍坚持着每一件羽绒服至少经过150道以上的制作工序。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运营管理效率,波司登借助当下新兴的阿里云的互联网中间件技术,畅通全国上下核心门店业务信息。建立波司登“零售业务共享服务层”,包括全局共享的用户中心、交易中心、库存中心、订单中心,然后基于共享中台构建上层业务模块,这些业务模块灵活适应不同业务项目、不同业务流程。在建设项目中,波司登还转型重构“零售云平台”和“波司登集团智能配送中心”,将波司登的产品覆盖到了全国所有的零售门店及个人消费者,再次提高销售效率。
今年10月20日,由法国顶尖设计师团队操刀设计的波司登上海南京东路旗舰店盛大开业。27日,波司登携手国际知名设计师推出国际设计师联名款,通过整合国际前瞻性优质资源,持续推进世界顶级时尚设计与中国匠心工艺的完美融合,引流全球羽绒服新趋势。波司登还与阿里巴巴合作出海,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在意大利,波司登已经入驻超过300家买手店。波司登伦敦旗舰店亦重启迎客,坚定探索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