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一条弯弯曲曲、上下抖动的线条,潜藏着有关心脏的微妙变化,以及病因、病灶的蛛丝马迹。看似差不多的心电图表,其中的病症会差之千里,这不仅要求医生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更需要长期钻研积累的丰富经验。
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就有这样一支队伍,这里的心电医生堪比“超人”,只要有心电图需要解读就没有上下班的界限,而且一做就是几十年。
在普通人看来,心电图检查似乎含金量不高,也就是连接几根线,按一下按钮的事。但对于非心电专业的医生来说,要从图纸上密集的格子和波动的曲线中识别心电图,就像是解一道“数学难题”。有时候看似相同的两张图,波形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诊断结果。
60岁的张先生患冠心病5年,一天在家中突感心悸不适,于是立即拨打了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立即为他做了心电图,初步判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送到急诊室后,张先生的症状没有缓解,接诊医生再次为他做了心电图,并将报告发至医院心电图诊断微信群,不到5分钟,工作群里有着40多年心电图临床工作经验的陈麦林医生回复:“室性心动过速。”
看到这一诊断后,急诊医生迅速作出反应,必须立即终止室速发作,否则接下来患者很有可能出现室颤,危及生命。经过一系列急救措施后,患者的室速得到了控制,病情也渐渐趋于稳定,急诊医生长舒一口气后感叹道:“幸亏心电图诊断及时,不然继续按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物诊科副主任医师陈麦林解释:“对于心电图的解读,哪怕是疏忽一个小小的细节,都有可能出现医疗事故。特别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显示非常相像,但是‘室性心动过速’必须要及时抢救,甚至需要电击除颤,而‘室上性心动过速’则属于用药就能缓解,两者之间一字之差。诊断的正确性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2019年3月,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正式启动,为了将急性心梗患者救治时间牢牢控制在“黄金120分钟”内,医院组建了胸痛中心微信群,胸痛中心的各科室医护人员365天24小时待命。不论白天还是深夜,当急诊医生将心电图像发送到微信群里,心电图医生都会在十分钟内作出判断,迅速回复。他们早已习惯了半夜里被微信提示音惊醒,有时刚刚回复完上一个消息,不到半小时,群里又上传了一张新的心电图。为此,“心电人”们早已练就了“闪睡闪醒”的技能。他们中有的人担心半夜睡太熟,听不到微信的提示音,特意把默认的提示音改成了嘹亮的军歌;还有人专门买了智能手表,晚上睡觉也戴着,确保第一时间看到群里信息。
据了解,医院物诊科心电图解读工作覆盖门诊、病房、急诊,还有来自社区中部医联体的卫生服务中心。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常规心电图一个月的诊断量在2000至2500个左右,还有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平板运动心电图等,每月诊断的心电图总数在3000个左右。白天正常工作、夜晚提供志愿服务,是他们长年累月的工作模式,而正是他们在8小时以外的分秒坚守,才牢牢筑起了患者心脏健康的坚实防线。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建立了远程心电中心,将优质资源辐射至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实现了基层医院与闸北中心医院之间的实时无缝对接,真正打通了“心电一张网”,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
李阿婆就是受益者之一,不久前,她在家中突然感到胸部、后背疼痛,家人立即将她送往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立即为她做了心电图检查,并将图像上传至闸北中心医院远程心电中心,不到5分钟,远程心电中心作出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迅速回传了诊断报告。社区医院接收到报告后,当即派救护车将患者转送到了闸北中心医院。与此同时,闸北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立即开通了绿色通道,患者抵达医院后直接被送到了导管室。从患者的病情确诊到开通血管治疗,整个过程不到一小时。
通过远程心电中心建设,打通区域内“心电一张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实时共享,真正实现“分级诊疗、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精准救治”的高效医疗模式,让市民在社区就能享受到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远程心电中心运营以来,从原先覆盖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到目前的8家,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传的心电图数量从每月的几例到现在的每月500余例,其中,有十余例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得到远程心电中心的及时诊断而抢救成功,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同时也降低了医保费用支出,减轻国家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