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不仅是课后服务的重要时段,更是学生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快乐时光。
让我们走进16个区的“申时校园”,通过一个个鲜活故事和一幕幕生动场景,去感受“双减”带来的新气象。
嘉定区马陆小学给每一颗心灵温暖和力量
“双减”的落地给教师工作带来诸多变化。面对工作时间延长、压力增大等挑战,马陆小学以张弛有度的关怀,致力于给每位教师“心灵的温暖和力量”。
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马陆小学先行启动,以信息化、数字化研究赋能教师。学校借助信息化平台引导教师填写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将强大的后台数据与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相结合,以更加明晰的起点、方向和目标为成长加满动力。
课后服务占用了老师们一部分教研时间,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少。根据各备课组教师的课务情况,学校在课后服务时间段提倡灵活开展“小教研”,为教师的磨课、研课搭建平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使队伍保持战斗力。
学校出台弹性工作制度,给教师留出机动时间,照顾老人、陪伴孩子,以细节显温情、以贴心换真心,让校园焕发生命力。学校的弹性工作制案例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
为了更好地给教师减压,学校拓展教工之家功能:设立音乐吧、阅读吧、茶歇吧,让教师在课余时间到此交流心得、舒缓情绪,让这个“能量补给站”为团队增强凝聚力。
给教师多一份关怀,校园就汇聚起强大的暖流。张弛有“度”,才能服务得“力”。
嘉定区外冈中学用心服务,师生共成长
杨梦娇老师是嘉定区外冈中学的一名职初青年教师。2021年12月,在第十二届上海市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培训活动中,她成功进入上海市前4名;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二届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课例展示活动中,杨梦娇老师被评为全国最优秀的16名选手之一。
结合“双减”政策的出台,杨梦娇老师尝试将参与展示活动的收获运用到课后服务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2021年,她参加全国优秀课例展示活动。活动过程中,通过研读一篇篇学术文章,参与一次次教研组研讨,她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思维框架的搭建都有了新的认识,并将这些积极运用到课后服务中。
在进行课后服务这段时间里,她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出许多新尝试。如设计个性化作业,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学生逐渐越来越喜欢学习数学,喜欢聚在一起讨论问题、钻研问题,课后服务的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关爱。借助全员导师制平台,杨梦娇老师与结对的9个孩子共同制作了一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好心情手册》。这本手册成为每个同学的“小树洞”,他们用文字、插画、贴纸等方式记录各种情绪,学会发现身边美好的人事物,收获好心情;通过老师的回复,同学们学会积极地看待、 处理问题,获得了更多正能量。
嘉定区教育学院三级教研,上下协同
在“双减”背景下,嘉定区教育学院教研室以“减轻作业负担 提升作业品质”为目标,抓住上海市中小学作业案例集评选契机,将作业设计管理作为全区教育者思索和探究的共同命题,赋能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 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教育学院教研员指导教师开展精准高质量的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分析、作业讲评、作业辅导等环节研究,利用课后 服务时间,对学科作业进行及时反馈、答疑,充分重视学有困难学生的辅导,探索实践性作业、跨学科作业指导。
近两年,嘉定区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室语文、数学、化学学科团队在上海市中小学优秀作业、试卷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均荣获一等奖。
不久前,嘉定“95后”教师杨梦娇站上全国展示舞台就得益于联合教研、上下协同的机制。
区教研员陈佳林、孙琪斌、曹君一方面组织市级专家、全国专家予以指导,另一方面又以参赛者的角色投入到教学评比活动之中,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作业设计水平。
在嘉定区开展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学评优中,区教研员积极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实施课程培训的教学者;既是引领教学反思的领衔者,又是教研活动的受益者。
孙琪斌、陈佳林两位老师带领上海市初中数学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数十名学员,近年来根植课堂,认真研究初中数学学科德育的典型案例。对此,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章建跃认为,上海市初中数学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开展的研究与实践,在中学数学学科德育研究中具有开创性,使学科德育从理念走向行动,从观点认同走向实践操作,让我们看到学科德育的策略与方法,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对所有学科的德智融合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专业引领、数字赋能、温暖关怀……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嘉定教育通过多措并举,全方位为教师成长赋能,使教师团队充满活力,促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