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砥砺,五年奋进。
回眸过去五年,嵊州成绩斐然。
在这五年里,我市致力应对挑战稳中求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长6.3%,财政总收入突破80亿元;市场主体超过7万家,A股上市企业由1家增至7家,新三板企业达到9家;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工业经济百强县、投资竞争力百强县、创新百强县、营商环境百强县等多个百强县市称号花落嵊州。
荣誉纷至沓来,“实力嵊州”阔步向前。
工业经济迸发新活力
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和兄弟县市相比,经济总量上的不足、龙头企业的缺失,成为我市工业相对落后的短板。
如何破题?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做强工业、做大总量的关键。为贯彻落实浙江省“凤凰行动”计划,我市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推动更多企业改制、挂牌、上市,促进上市公司、挂牌企业再融资、并购重组和创新发展,提升上市公司、挂牌企业规范治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发挥其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和做强一批优势产业。
2016年底,我市第一家企业新光药业成功上市,成为我市培大育强工业企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成为众多工业企业相互学习的标杆。
于是,短短五年间,迪贝电气、昂利康制药、帅丰电器、亿田智能厨电、新中港、盛泰集团等6家企业踏着坚毅的脚步相继成功上市,更多企业则大踏步走在前往资本市场的路上,“7家上市企业引领、5家重点拟上市企业蓄势待发”的嵊州板块正式形成。
这些企业用实际行动表明,嵊州人渴望拥抱资本市场。
同时,我市企业也用一步一个脚印,向世界证明传统产业可以凤凰涅槃。
2019年6月“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由巴贝集团展示的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项目耀眼闪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临展台,为之点赞,高度肯定巴贝集团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作出的杰出贡献。
但在得到这份荣誉之前,巴贝集团为攻克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这个世界性难题,经历了数万次失败,不折不挠、披荆斩棘,充分体现了敢于创业、勇于创新、追求极致的企业精神,被凝聚成“巴贝故事”广泛传颂。
龙头带动之下,我市企业领跑竞跑的氛围日渐浓厚。作为工业经济的一个传统支柱,我市机械电机行业纷纷把重点瞄准高端制造市场,通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区位优势孕育新动能
2022年1月8日,我市跨步迈入“高铁时代”的纪念日。
在长三角密集的交通网络中,杭台高铁或许算不上突出,但放在绍兴,特别是对我市而言,它的意义显然重要得多。
杭台高铁的开通结束了我市不通铁路的历史,并连通沪昆、商合杭、宁杭、杭黄、杭深高铁等,接入长三角地区高铁网,极大便利了我市人民群众出行,对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扩大浙江省“1小时交通圈”范围、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简而言之,我市的区位优势提升了。
相对于地方经济建设,高铁是一种高效的“催化剂”。杭台高铁开通对我市的发展,以及我市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关系,都有着明确的指向性意义,将吸引杭州、上海等地更多资本进入,更多优势企业进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这两年招商选资,我市引入的比亚迪新能源、金达视讯、贝达药业、长鸿高科等项目就是最好的证明。
“高铁开通后,出行更方便,客户来洽谈业务更加便捷。”当时,听闻杭台高铁即将正式运营,浙江海迪嘉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军芳喜不自禁。
海迪嘉于2021年年初从萧山搬迁至我市。“2022年,我们将继续增添新设备,扩大产能,预计产值提升20%以上。”徐军芳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如果说高铁开通为我市发展提升了“速度”,那码头建设则带来了更广阔的“宽度”。
当前,绍兴港嵊州港区中心作业区码头工程正快马加鞭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可同时容纳6艘1000吨级船舶停靠,货物通过码头从曹娥江、杭甬运河水上运输直通上海、宁波港,实现江海联运,将有效带动曹娥江内河航运发展,降低区域物流成本。
地处浙江省四大都市区的“金十字”交通枢纽,如何抓住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的优势,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孕育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正成为我市广大企业的新课题。
优化服务打造新环境
服务好不好,企业说了算。
这两年的招商选资工作,有几件被企业交口称赞的事不得不提。
比亚迪新能源项目签约后,浦口街道用23天便完成一期用地的政策处理,实现“拿地即开工”;
长鸿生物在开发区和剡湖街道的全程服务下,从土地摘牌到正式点火试运行,仅用10个月不到时间,跑出了项目推进的最快速度;
为保障科元、湃肽等全市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三界镇做到“土地等项目”,仅用9天时间就完成了土地征地的集中攻坚,为实现“开门红”作出了积极努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都是我市大力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的有效成果。
为加快项目快速落地,各部门想方设法,创新落实各项改革措施。“政府为我们多操心,让我们企业省了心。”有企业负责人如此评说。
不仅在项目落地上用心用力,我市这几年在服务企业的工作中也是细致入微。
自2019年启动“市长直通车”平台以来,我市不定时召开市长和企业家的面对面交流活动,市政府各市长或坐镇热线服务中心接听企业电话,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
为有效解决问题,热线服务中心会把企业反映的各个问题登记在案,逐一破解。
疫情发生后,不少企业出现了用工难问题。为助推企业复工复产,作为“民情日记”发源地,我市还创新建立“企情日记”,成为党员干部反映企业呼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有力手段。
按照要求,驻企服务员全程参与企业疫情防控及复工复产各个环节,并整合一线工人、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企业家反映的问题,形成“企情日记”,经市防疫指挥部分析梳理分类后,对“企情联络网”内能够化解的问题,第一时间整合力量化解,并形成经验,开展“网格分享”,针对“企情日记”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或者属地镇街及相关部门短期无法化解的重点难题,则可以求助“市长直通车”,整合全市力量研究突破。
“要坚持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态度提作风优服务,千方百计帮企业破瓶颈、解难题、谋发展,力争进入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前50名。”市委书记徐建役在2022年2月9日召开的全市“三个年”活动推进大会暨“三比三争”动员部署会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