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顺超五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实训基地操作台前火花四溅,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学生正在调试自主研发的激光焊接机器人完成十字焊接,突破原来仅能实现直线焊接的技术局限。
自动智能化焊接水平的提高,是钢结构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上海顺超从制造转向“智造”的着力点。上海顺超总经理陈超介绍:“公司去年引进了一台自动化焊接机器人,目前已投用在电动机外壳生产线上。相比人工焊接,‘机器人’焊接更加稳定,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也推动了企业向高科技、高环保方向转型升级。”
尝到了甜头的上海顺超,加快了“机器换人”的脚步。但研发焊接机器人这样的高技术产品,单靠民企的自身能力是远远不够。
陈超坦言,多方考虑后,上海顺超选中了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智能制造团队,实施“智能化焊接”产教融合,借助学校师资团队的力量助推企业产业升级。
根据上海顺超提出的技术产品需求,去年10月开始,智能制造团队陆续安排了2名老师、3名研究生、2名本科生组建产教融合团队,利用团队资源和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解决企业产品升级中的技术难题。
带队老师钱炳锋介绍:“焊接机器人是我们团队近几年产教融合的一个主攻方向,也是一个优势项目,很高兴能接到这样的企业‘需求订单’。”
下一步,团队将在顺超的实训基地尝试机器人智能化、柔性化焊接,服务于企业的生产;同时团队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在实战中逐渐成长,他们将是顺超“高薪留人”的香饽饽。
在看到小型激光机器人的前期成果后,上海顺超技术总工和电机学院团队展开探讨:公司现有焊接机器人在处理不同的焊接工作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其重新编程,相比于钢板外部焊接工作,组件内部的狭窄区域更是一个工作环境艰苦和费时的工作。
“我们也想通过升级让‘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电动机外壳内部焊接工作,创造出更多的可能。”陈超激动地说。面对又一例“疑难杂症”,钱炳锋反而乐在其中:“产教融合就是把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结合起来。怎么样来检验学校团队的工程能力?那就是把实验室建在车间里,解决企业的工程问题。
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企业在生产技术提升过程中不断抛出新问题,学校和企业技术团队不断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均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