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最后一周,在冰天雪地的吉林,来自上海的青少年滑雪队表现惊人——在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竞赛的四个项目中,一举夺得3金1银2铜。这支队伍的11名队员全部来自静安区青少年滑雪队。
静安区作为上海的核心区,体育场地资源并不丰富,没有专业级别的冰雪赛场,为何能在国家级赛事中有如此突出的成绩?其实,早在2019年,静安区便成立了全市第一家以滑雪为专项的协会;2020年,依托静安区一少体又成立了全市第一支青少年滑雪队。同时,在“三亿人上冰雪”的国家大战略背景下,“冰雪项目”已走进学校体育课程,冰雪运动得到了普及。静安,搭上“冬奥快车”,书写着自己的“冰雪奇缘”。
第一次代表上海出征重大全国性的比赛便取得骄人战绩,在静安区滑雪协会会长王栋看来,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说意外,冰雪运动毕竟在北方开展得更好、更普及,能战胜北方的优秀选手是有运气成分的;说不意外,因为我们有顶尖专业的教练团队,队伍训练水平非常高,我知道早晚会出成绩。”
记者了解到,此次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竞赛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联合举办,赛事规格颇高、含金量十足,参赛选手经上海市教委市中学生体育协会专家选拔评定、甄选。
王栋介绍说,协会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邀请到的教练团队在国内堪称顶级:国内单板滑雪“第一人”之称的王磊、国家队教练王海滨、瑞士国家队教练、国家队现役和退役的选手,他们用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弥补了非雪区冰雪训练的不足与弱势。
竞技体育要出成绩,运动员是第一位。获得高山滑雪男子组冠军的沈铭瑜训练异常刻苦,2015年随父亲第一次接触滑雪后,便爱上了这项运动,他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滑雪运动员,站上最高的领奖台”。女子组冠军邱薛雨诺同样热爱滑雪,起初父母只是为了让女儿锻炼身体,提升自信和勇气,但她“一门心思钻了进去”。
王栋告诉记者,队员们每年必须达到“在雪时间60天”的硬指标,寒暑假、节假日,经常会安排飞赴北方雪区进行集训和比赛。“家长们都非常支持,各自出力帮忙。孩子们更是争气,许多人学习训练两不误,读书也是优等生。”
近年来,这支生力军在全国青少年高山滑雪公开赛、中国青少年滑雪大奖赛、上海市青少年滑雪公开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均有金牌入账。王栋透露,个别选手已经在圈子里“小有名气”,受到了更高层级运动队的关注。
追风少年们脚踩滑轮、手握雪杖,你追我赶,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去年11月,静安区第二届运动会“夺冠静安”青少年体育系列赛越野滑雪(滑轮)比赛在风华中学火热开赛。这是静安区第一次引入越野滑雪(滑轮)项目,目的就是让更多青少年学生体验冰雪项目,扩大冰雪项目的覆盖面,让冰雪运动在静安区有更好的发展。
王栋介绍,越野滑雪是冬奥会的基础大项,滑轮是这个项目在非雪季的训练手段,只需在平整的地面上进行,在动作要领、技术要求等方面与越野滑雪运动基本一致,技术相似度非常接近,“滑轮在南方是非常好的替代项目,可以起到推广普及滑雪运动的作用。”
在大宁地区,静安已构建了由大宁国际小学、风华初级中学和风华中学组成的小学、初中、高中三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一条龙”培养输送模式。2018年起,风华初级中学就将越野滑雪(滑轮)定为六年级的体育与健身课程内容,每人每周都要参加2节课程。
今年,在区教育局和区体育局的推动下,风华中学也将越野滑雪(滑轮)项目定为体育专项课程之一,高一、高二年级近百名学生报名参加。其中,静安区滑雪协会提供了专业的教练资源及运动装备,为该校师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推广普及和培训,助力学校推动“冰雪运动课程化、冰雪训练体系化”。
2022年北京冬奥会于2月4日正式拉开帷幕。这场冰雪盛会的背后是中国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民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不断提升。上海缺少冰雪,但是从不乏冰雪运动爱好者。
近年来,上海的冰雪人口和冰雪产业都有了井喷式增长。“10年前我们出去滑雪,背个长长的滑雪包,每次机场工作人员都会以为这是古筝。现在一到滑雪季,托运的地方到处都是滑雪装备。这就是最明显的变化。”和冰雪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王栋回忆说,上海冰雪场地建设是“先冰后雪”,“很早就有大大小小的冰场,后来东方体育中心有了国际标准的冰场,办了世界级的短道速滑比赛。这几年,滑雪的人口多了,商场里有了滑雪体验的门店。位于临港的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也在建设中。”
这两年,南京西路上的嘉里中心、兴业太古汇以及大宁音乐广场内也纷纷开设出滑雪体验的门店。记者获悉,在冬奥热潮的带动下,消费人群明显增多,周六周日热门时间段基本处于满员状态。区体育局和位于大宁音乐广场内的“皑皑时刻”携手推广冰雪运动,可使用“静安体育配送券”直接抵扣消费。
据统计,上海市民在冰雪运动上的消费能力比较强,在全市所有体育运动项目中仅次于高尔夫。王栋分析说,除了滑雪这项运动的刺激性带来吸引力之外,随着经济水平、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滑雪人口的大幅增长是必然的。“滑雪这项运动往往和旅游、度假结合在一起,逐渐变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