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经济、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扩大就业……
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平稳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全市民营经济取得了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等显著成绩。去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超127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69.5%,居全省第1位。民营经济综合考评居全省第6位。民营企业达到5.8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21.2万户。
民营经济,正成为宣城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靓丽的名片……
稳进提质民营经济勇当主力军
民营经济稳则经济稳。
2021年,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谋划出台一系列高质量发展新政,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要铺天盖地,更追求顶天立地。出台了《宣城市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等文件,以坚定的信心、务实的举措、含金量高的政策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稳中求进”。
如果将经济工作比作一场战役,毫无疑问,“双招双引”就是“第一战场”。
去年,为做好“双招双引”工作,市委办、市政府办以1号文件出台《宣城市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2+8”的产业链体系,通过5-10年的时间,实现千亿产业2个、500亿产业8个。市委书记孔晓宏任新能源产业链链长,市长何淳宽任汽车零部件产业链链长,产业链链长共有10位市领导分别担任。
同时,我市为每条产业链建立工作专班,政府靠前服务,各部门协调解决问题,形成“一个特色产业+一个行动方案+一支基金+一个工作专班+一个考核办法+一个咨询智库”全流程合作机制。
一年来,链长们和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抓好落实。孔晓宏多次召开宣城经开区光伏产业园现场会,了解光伏产业园发展情况,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要求进一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促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何淳宽实地走访中鼎集团等重点企业,要求围绕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帮助企业共享资源,加快集聚发展。其他市级领导分别开展联系重点企业和招商活动。
相关部门马不停蹄对接项目,相继举办“金企面对面”等各类活动,助力“双招双引”跑出加速度。全市各县市区和宣城经开区组织开展“三比三学三赶超”活动,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去年,全市65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30亿元,投资完成率居全省前列。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515个,居全省第1位,实际利用外资13.7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4家,创历史新高,总数达1695家,居全省第5位。省际合作平台加速构建,完成“一地六县”合作区总体空间规划布局,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29个,总投资272亿元。宁国、广德、宣城经开区进入全省开发区30强。宣城综合保税区项目开工建设,巷口桥铁路物流基地基本建成,定埠港集装箱航线开通运营。华晟新能源建成500MW异质结电池+组件产能、37.5MW柔性铜铟镓硒产能、钙钛矿实验室等六个技术研发中心,启动建设10GW异质结电池+组件项目,正逐步向十亿、百亿企业迈进。去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和省专精特新企业17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1个。
毫无疑问,作为经济发展重要载体,如今民营经济当之无愧已成为支撑宣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挑起了我市跨越发展的“大梁”。
数字赋能互联互通激活一池水
网联万物,数智赋能。对于坚持工业强市的宣城而言,拥抱工业互联网,是“换道超越”的必由之路、制胜未来的不二之选。
近年来,我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以数字赋能为中心,以互联网+为突破口,促进民营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显著提升。
召开了全市工业互联网大会、“汇智聚才·赋能发展”高峰论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产业联盟大会,让上云、用数、赋智理念深入人心。积极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思爱普宣城工业互联网创智中心正式启用,宣城工业大脑上线运行,超4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行数字化改造,“触网上云”企业累计达1万余户。出台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区域级平台+行业级平台+企业级平台”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发展体系。培育工业互联网重点示范项目22个、优秀工业互联网服务商15个,认定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1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23个。培育国家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试点示范平台2个。
六轴工业机器人手臂不停摆动,自动检测线、HF密炼机、全自动小药称量系统等设备运转繁忙,智能搬运机器人沿着既定轨道穿梭,字节跳动中完成了数据传输……这是中鼎密封件高性能橡胶制品先进制造智能工厂每日运转的场景。
据了解,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推行数字化改造,搭建起涵盖决策分析层、企业营运层、工厂管控层、设备控制层四层核心的高性能橡胶制品先进制造智能工厂,在产品设计、胶料制备、模具制造、产品成型、检测以及物流配送的全流程推行智能化,实现了设备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平台的集成应用。
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控,给中鼎密封件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产品制造过程效率整体提升34.85%,能源利用率提高了21.46%,产品研制周期缩短了37.08%,产品不良品率降低了51.25%,运营成本降低了29.63%。公司还先后获得国家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等重大荣誉,在全球行业中的排名持续攀升。
如今,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企业,在宣城萌芽、成长,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司尔特建成包含“二维码上学种田”“季前早知道”大数据分析预测系统、“甜农网”电子商务平台等为主体的“工农云网”,为每种农作物量身定制优质、高效的专属肥料,实现个性需求的规模化生产;捷配电子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打破工厂之间的界限,让需求和生产精准对接,实现印刷电路板打样从原来的5-7天缩减到1天完成,日均订单量达到4000个以上,4年积累汇聚客户近20万家;
黄山胶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空心胶囊生产模式获批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新上13条自主研发的高速智能生产装备及配套设备,生产效率提高128.47%,运营成本降低27.54%……
精准发力营商环境全方位优化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环境建设,着力提升服务效能,完善保障体系,助力企业解难题、提信心、增后劲。
实施了营商环境指标长制度,首创政务服务“最先一公里”模式,深化长三角“一网通办”,打造“徽常满意”品牌。接住用好省政府委托用地审批权,审批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实现74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出台产业人才政策“宣8条”,引进各类人才1.8万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实效,“难办证”等一批群众“急难愁办”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宣城市营商环境“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正式上线,着力精准发现和解决影响全市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坚持优先办理、快查快结,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
政务服务能力强不强、效率高不高,企业的感知最敏锐、最深刻。
“我们前期项目的所有审批,只跑了一次,且在五个工作日内就完成了,减时间、减材料、减费用,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高效。”在宣城经开区里的安徽铭大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陶永龙说着自己所感受到的便捷。
快,源于服务的效率。一年来,宣城经开区突出服务为先、效能为先,坚决做到“跟踪服务主动办、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全帮着办、重大事项联合办”,对各类审批手续实行“一网一次一门”,探索实施“容缺制”、“承诺制”,为项目建设“大开绿灯”。将工业项目施工许可证前置审批事项由9项精简至4项,施工许可阶段的审批时限由法定12天压缩至即办,工业项目落地总的审批时间由40天压缩至13.5天。
不仅是宣城经开区,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从行政审批制度和重点领域改革入手,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以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让群众舒心、企业顺心。
“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我们成为‘亩均效益’改革的受益者,连续3年被评为A类企业,并获得了宁国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要素倾斜。”宁国市保隆(安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旭琳告诉记者,目前公司3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每月可生产汽车装饰尾管70多万套,亩均税收为35万元以上。
为破解县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难题,宁国市自2018年起,探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出台规模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办法,以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产出、创新能力等为主要评价内容,对该市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综合评价分类,根据“亩均效益”把企业分为A、B、C、D四类,通过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的差别化配置,督促低效能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目前,该市工业企业亩均效益逐年上升,规模企业亩均税收较实施亩均效益评价前提高了31%,特别是A类企业亩均税收达35.2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税收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