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多措并举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双减”工作的部署要求,多措并举强化学校育人主体作用,注重减量增质、多元融合、协同联动,有序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减量增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控制作业总量。推动各学校建立健全作业管理制度,形成作业审查备案、统筹协调、校内公示等机制,确保学生每天的作业学科平衡、总量控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制定《金山区中小学作业再改进行动方案》,组织教师开展作业设计培训和研究,探索推进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注重设计自主探究性、综合实践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益。如,张堰小学以“快乐迷宫”等游戏化形式设计低年级非书面回家作业,以“基础过关、能力提升、智慧花园”等板块分层设计数学作业。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深入推进“课堂领航”工程、“新秀教师在课堂”教学展示与教育论坛系列活动,加强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引导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内驱力,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课堂质量。
二是多元融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级。全区5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实施“三段式”服务,并根据需求开展晨间看护和延时看护,形成“一校一方案”。课后服务内容聚焦学业水平辅导、兴趣特长培养及综合素养培育,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五育融合。推动课后服务课程特色化、系统化建设,开展艺术、体育、科技、劳动、阅读等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打造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的区域特色。如,金山第二实验小学开设合唱、机器人、绘画、体育训练等46门课程,做到课后服务“五育并举”全覆盖。加强资源融合。整合青少年实践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市少年宫和学区集团的资源,采用“项目走校”“课程走校”等方式,将优质课程、特色课程送教进校。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送课进校”的服务形式,为区内学校提供科技、艺术、群文等20门(1小时)体验课程、17门系列课程。加强家校社融合。利用社区和家长等资源为课后服务提供校外实践基地,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间特色的个性化课程,打通学校、家庭、社会合作育人途径。如,山阳小学招募家长志愿者开设《有趣的编发》《树叶剪贴画》等“成长课程”和“家乡特色课程”。
三是协同联动,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建立工作专班。按照区级统筹、属地负责的原则,依托区、镇两级培训市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成立“1+11”“双减”工作专班,即1个区领导小组、11个街镇(工业区)工作专班,形成合力,统筹推进。细化风险排摸。落实应急预案,强化培训机构停业风险管控和处置,区教育局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和属地政府,提前走访约谈重点关注机构,形成“一机构一方案”。开展专项治理。依托属地网格化,对属地(线下、线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开展国家法定节假日、双休日、晚上“八点半”等重点时段“双随机”检查,指导督促培训机构严格落实“双减”、疫情防控等要求。抓好宣传引导。要求培训机构签订“双减”承诺书,在机构场所内张贴《校外培训机构注意事项》。向全区学生及家长发放《告知书》,推行“双签字、双承诺”,确保每一位家长和学生都知晓“双减”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