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13日发布的数据,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97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288亿元,二者均较9月数值环比大幅下降。同时,10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0.9个百分点,与历史最低水平持平。
业内人士表示,10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表明实体经济压力仍不容小觑,实体融资需求仍较为疲弱。不过,伴随着监管部门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的各项政策逐步发挥作用,实体经济整体融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
信贷方面,京东金融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10月新增贷款比9月环比大幅减少6830亿元,但同比多增338亿元。除了年底季节性回落因素外,几乎腰斩的数据仍然显示当前货币政策的传导存在不畅。10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继续回落至3730亿元,显示近期房地产市场下行,地产调控的预期没有改变;企业中长期贷款仅为1429亿元,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旧不振。
社会融资规模方面,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指出,10月社融同信贷一样表现出环比大幅回落的季节性特征,而表外融资受前期监管新规的持续性影响,依然保持负增长态势。10月,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三项共负增长2675亿元。然而企业债融资一项新增1381亿元,环比较9月487.4亿元进一步改善。
上述交行报告称,随着MPA中新增临时性专项指标考察金融机构小微贷款情况,以及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设立,未来企业直接融资局面有望持续改善,这将有利于增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和缓解实体经济下行压力。
11月9日,央行在最新发布的2018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从超储率变化来看,当前货币政策的传导是有效的,资金投放进入了实体经济,然而仍存在结构性问题。交行报告称,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地支持民营企业是下一阶段政策的重点。国内外形势严峻,稳增长压力加大,后续货币政策大概率将保持相对宽松的状态。可以预期,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落地,企业部门的整体融资局面将逐步改善,对于现阶段暂时的企业融资困难不宜过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