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和县砥砺前行,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综合实力节节攀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5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7.6亿元增加到27.9亿元,年均增长11%。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3%、15%、12.2%。重大项目取得突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优质项目266个。连续7年获“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称号;获评全省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省首个“中国建筑之乡”;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省卫生县城、省森林城市、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压缩13.2%。园区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业战场“一区多园”、现代农业“一园多区”、文旅产业“一核多片”、港航经济“一线多类”、毗邻突破“一主多辅”的总体布局和主导产业“四轮驱动”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国家级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5311”“321”土地整理工程接续实施,为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农村“三权”分置稳步推进,“三变”改革巩固提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厚植创新生态,获批省级以上研发平台8家,获评全市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
产业基础巩固优化
建设高标准农田21万亩,粮食产量年均突破40万吨,实现“十八连丰”,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上工业企业由143家发展到166家,技改投资、战新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0%、41.6%、18%。成功创建4A级景区2个、省级旅游乡镇4个,山水和州“最美廊道”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获评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先进县、农村电商巩固提升工作示范县,“你种我销、你养我卖”合作模式获全省推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9.6∶39.1∶51.3,经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实施“四合一”项目270个,完成投资202.2亿元,改造老旧小区68个,陋室公园提标升级为市民休闲“打卡地”。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实现自然村“五清一改”全覆盖,城乡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入列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荣获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称号。畅通城乡公共交通,和县至高家冲等9条城际和城乡一体化公交线路建成通车,宁和公交换乘中心顺利运营,获评全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
社会事业蓬勃向上
坚持民生优先导向,民生支出累计投入145.7亿元,年均增长7%。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1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613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经受住了百年未有的汛情考验,实现了未破一圩、未溃一坝、未亡一人的骄人战绩,在全市防汛抗洪考核中获得第一名。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顺利通过验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医联体建设扎实推进,南京市第一医院医疗集团和县中医院投入运营。“难办证”、“难安置”以及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的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县图书馆、文化馆获批国家一级馆。深入开展“平安和县”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胜利,继续保持全省“平安县”称号,省双拥模范县实现“三连冠”。
未来五年,厚积薄发
当前和县仍处于战略机遇期、厚积薄发期、跨越发展期,特别是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层面,使得和县自身的区位优势、空间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等将充分彰显,发展潜能将得到不断释放。
未来五年,和县大手笔绘制发展新蓝图。
围绕生态竞争力显著提高,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县之路,全面启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三线一单”制度,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多元补偿机制。主要生态环境指标达到或接近“杭嘉湖”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在省市前列,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
围绕产业支撑力显著跃升,立足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强化与长三角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构建产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格局。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跃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长三角以及省、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市“总量双进位、人均争第一”;制造业拉动作用突显,制造业增加值在2021年的基础上,实现两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围绕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和县猿人、霸王祠等历史人文资源,创建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名城和公共文化服务名城。鸡笼山—半月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香泉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基本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在长三角地区具有广泛知名度,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
围绕城乡承载力显著提升,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市综合配套功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全面完善,老城区面貌明显改善,现代化新城区形态初显,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村人居环境取得大幅改善,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县域治理步入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轨道。
围绕社会保障力显著增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养老等问题,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精准度。居民人均收入位居全市前列,主要健康指标水平居全省前列,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