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虽然还有半个月就要过去,但是车市大局已定。根据目前车市销量走势,今年乘用车整体销量相比去年相差不大,有望实现5%左右的增幅。但是考虑到2020年正是疫情最为严重的一年,所以如此增长幅度确实有些让人“失望”。
实际上如果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今年之所以还能实现整体销量正增长,正是得益于新能源车型销量猛增。也就是说面对车市整体存量市场,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已形成强烈差异化对比,新能源对燃油车的替代效应进一步显现,中国车市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并预想的要快很多。
新能源车型如此发展态势,也让各车企加紧了转型步伐。就连在电动化一直非常“保守”的丰田,也一口气发布十五款各级别电动车型,并宣布雷克萨斯转向纯电动的品牌路线。而新能源市场巨大机遇,也带动越来越多跨行业企业加入。
虽然今年新能源车型销量总量还未出炉,但是已经可以确定将超过300万辆,因此相比去年销量翻一番都不止。而根据中汽协预测,2022年新能源车型销量有望达到500万辆。随着更多车型的推出,以及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接受程度提高,细分市场渗透率有望创得新高。
内外开花,新能源成为攻守关键点
从11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就能看到市场增长有多“疯狂”。根据乘联会数据, 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42.9万辆,环比增长17.9%,同比增长131.7%。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7.8万辆,环比增长19.8%,同比增长122.3%。
11月销量大幅增长背后,体现出很多亮点。首先是纯电动与插电混动车型,实现双增长。其中11月纯电动的批发销量34.3万辆,同比增长121.1%;插电混动销量8.5万辆,同比增长187.2%,这意味着新能源两条线路,都已获得消费者认可。
其次从乘联会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行中可以看到,如今新能源市场已经不再仅限于几个“头部企业”撑场面,而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11月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14家,数量较前期大幅增多,而且车企普遍实现三位数增长幅度。这说明新能源市场容量在不断拓展和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新能源销量排行榜中,传统车企已经逐渐占据前列。相比于新造车势力,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受到多方面制约。但是在资金投入、研发能力、销售网络和基盘用户等方面,传统车企有着明显优势,这为后程发力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新能源不仅在国内“开花”,在出口方面也逐渐成为重要力量。今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强势增长,既有特斯拉中国基地大规模出口的促进,也有上汽等中国自主品牌主力车企对欧洲出口的暴增。11月特斯拉中国出口21127辆,上汽乘用车的新能源出口6110辆,其他车企新能源车出口也正蓄势待发,推动中国汽车出口建立新的电动车出口优势。
可以预见,按照目前新能源市场发展态势,12月新能源车辆销量,会带来更多惊喜。这也给车企提了个醒,发展新能源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在存量市场下车企守住和突破市场份额的关键点。
新车不断,渗透率还有多大空间?
根据2020年12月颁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的目标是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但是根据2022年新能源车型500万辆预估,这一目标有望提前三年实现。
虽然未来新能源车型成为主流,但是在燃油车仍占据绝对比重的时代,新能源这样爆发性增长能持续到何时?新能源车型渗透率短时间还有多大提升空间?这成为车企和消费者都很关注的问题。
根据乘联会数据,目前来看11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20.8%,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7.4%;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19.4%;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6%。而1-11月渗透率13.9%,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提升明显。
合资品牌渗透率低虽然有产品数量少,转型速度慢等问题,但是还在于合资品牌定位问题。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在各个级别的差异是比较巨大的,主要呈现两头粗中级细,也就是A00级和B级相对较高的情况。这是由于新能源车在部分场景,主要集中在短途代步用车和家庭第二辆车所导致。
而市场份额较大的A级车,11月新能源渗透率在7%左右。这是由于这部分购买用户一般需要全场景使用,而且通常家庭的居住条件对于新能源车充电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渗透率提升并不会很快。
因此明年入门和高端新能源车型细分市场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从近期曝光新车信息来看,各类“宏光MINI”明年扎堆上市;同时多个高端新能源品牌和车型也计划在明年发布。而其他细分市场新能源车型,很难在与同级燃油车竞争中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