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日前通报了全国297个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评估结果,我市在评估中得到90.4分,位列全国中等城市第一,这表明湖州这个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等生”,向着生活垃圾分类全国示范市又跨进了一大步。
“今年以来,我市以美丽提标争先战为主阵地,探索建立了‘全域统筹、共治共享、绿色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市分类办介绍,全市生活垃圾总量同比减少3.05%,连续三年保持负增长,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累计提炼油脂4895吨、发电5.21亿度,相当于节约17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约46万吨,城乡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我市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在“1+4+10”政策体系的基础上,今年先后制定了低价值可回收物兜底回收补助、金融支持垃圾分类等文件,包含规划类、标准类、方案类、管理类及考核类五大类,覆盖居民小区、行业单位、源头减量等十个方面,全方位、多维度构建了垃圾分类政策体系“3.0版”,各项工作有力推进。今年全市建成省级高标准分类示范小区114个、示范村16个,均提前超额完成原定计划。
抓牢垃圾分类中端、末端这两个关键点,我市盘活街道社区闲置空房改造成为集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原垃圾中转站改造成为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打包中心,充分挖掘环卫工人人多面广优势,整合收编社会零散回收商,建立“铛铛师傅”回收品牌,形成“固定站点+移动回收”“线上+线下”的两网融合回收网。目前,全市日均回收量超过600吨,回收利用率达61.6%。另一方面,全市共建成4座垃圾焚烧厂、4座厨余垃圾处置场、1座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场等,
总处理能力达7500吨/日,实现了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种类全对应、市县全覆盖、能力全匹配。
面对垃圾分类信息量大、动态变化快、统计分析困难等难题,我市以智慧化治理手段破题。“目前,智慧监管网纵向贯通省、市、区县、企业四级20余个平台1万多个智能终端,横向贯通建设、执法、商务、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覆盖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周期。”从市分类办获悉,我市将生活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理有关管理、运维单位全部纳入平台用户,通过数据自动采集、同步交互、自动预警,实现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精细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驿站选址,科学调整投放时段,建立积分奖励资金银行专户,打通线上线下兑换渠道,建设“湖垃圈”小程序,实现了政策学习、信息查询、服务预约等“掌上通”。